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出

琉璃清嘯七家灣-紫嘯鶇

  • 作者:曾建偉、洪孝宇、孫元勳(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 撰稿日期:101-01-15
  • 發布單位:保育研究課

時至卯時,春寒料峭的七家灣溪,伍佐野山稜上繁星漸淡,空氣中仍夾雜著昨夜的一抹冷意,這時一道尖銳彷彿煞車聲的哨音穿透了溪水的低吟,魚肚白漸染上了東面天空,尋覓這嘯聲的來源,只見微光中溪床跳動的一抹琉璃,忽然哨音一變為婉轉的歌曲,情歌伴做溪水的背景,頓時讓清晨的七家灣溪更顯春意。

紫嘯鶇(Myiophoneus insularis)分類上為鶇科(Turdidae)、嘯鶇屬(Myiophoneus),為全世界僅分佈在台灣的特有種,外型大小約30公分,全身羽毛為深藍色系,在陽光照耀下常反射出藍紫色的光澤,因此又名琉璃鳥。

紫嘯鶇主要棲息在台灣中低海拔的溪流,西元1861年春英國博物學家史溫侯氏( Robert Swinhoe)首次在台北淡水山區記錄到這種鳥類,當時留下這樣的描述:「本種居住在內陸山區幽暗的森林溪谷中…」,貼切地描述了紫嘯鶇的棲息環境。紫嘯鶇會發出有如煞車聲的長聲鳴叫,讓人印象深刻,其英文名稱“Formosan Whistling Thrush”中“Whistling”即反映了紫嘯鶇獨特哨聲,史溫侯氏在發現記錄中亦有描述其叫聲:「紫嘯鶇被驚嚇時會先在岩石上跑一段才飛走,同時發出響亮而尖銳的鳴叫聲。」,因此尖銳的叫聲是在野外尋找紫嘯鶇很重要的線索,然而繁殖期雄鳥卻會發出婉轉悅耳的鳴唱,與平時尖銳的叫聲迥然不同,常使人為之驚豔。

紫嘯鶇在台灣分佈尚稱普遍,然而早期對於牠的瞭解並不多,僅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王穎老師研究團隊,對北台灣低海拔地區的紫嘯鶇進行一連串的研究,內容包括繁殖、社會位階、人工光源對繁殖的影響以及鳴聲實驗等等,作者過去曾是研究團隊的成員之一,參與了圈養個體社會位階的研究。

2004年起,作者開始參與雪霸國家公園武陵地區生態整合計畫,不時可聽見紫嘯鶇的鳴聲和看見其身影活躍於七家灣溪山谷。七家灣溪海拔高度介於1700-2000公尺間,是冰河時期孓遺珍貴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的故鄉,為探究紫嘯鶇是否為櫻花鉤吻鮭天敵之一,以及牠在七家灣溪的繁殖習性是否異於低海拔地區,於是我們於2004、2005年繁殖季開始密集觀察。

我們在七家灣溪主流的調查範圍長度約6公里,支流高山溪的調查長度也有1.5公里,共計7.5公里,期間最多曾記錄到8隻紫嘯鶇。在2004、2005年的分別在七家灣溪三號、一號和壽豐橋,共進行3個巢位的觀察。紫嘯鶇最早在5月下旬開始築巢,時間較新北市低海拔的石碇的紫嘯鶇整整晚了約2個月,本區繁殖較晚的原因可能與氣溫有關,類似的現象也可以在同為溪流鳥類的鉛色水鶇(Rhyacornis fuliginosus)身上發現。例如,新北市烏來地區的鉛色水鶇2月開始下蛋,而七家灣溪的鉛色水鶇遲至於3月份才開始,不過紫嘯鶇在七家灣溪地區繁殖約可進行到7月底,則與北部低海拔地區繁殖時程類似。

紫嘯鶇為肉食性鳥類,以無脊椎動物為主食,屬名 Myiophoneus即為善捕昆蟲之意,在繁殖期觀察中,可見到紫嘯鶇捕捉較大型獵物育雛。七家灣溪紫嘯鶇育雛期間餵食的幼雛之獵物組成與石碇溪的結果有些許不同。我們在135筆可辨識獵物類別的資料中發現,紫嘯鶇主要捕食昆蟲(達54.8%),而被捕食昆蟲中近4成為蛾類及蝶類,捕食比例其次的的是寡毛類的蚯蚓(20.7%),其他依序是兩生類(17%),爬行類(5.9%)及鼠類(1.4%)。石碇溪方面,紫嘯鶇育雛的獵組成也是以昆蟲居多,占70.9%,其餘種類所占比例皆小於10%,其中蜘蛛、甲殼類、魚類以及蛇類是在七家灣溪沒有記錄到的獵物,然而七家灣溪的觀察中的盤古蟾蜍(Bufo bankorensis)以及小型獸類則是在北部低海拔沒有記錄到的獵物種類,盤古蟾蜍耳後腺具有分泌毒液的功能,當初觀察紫嘯鶇餵食幼雛前,花了不少時間處理該隻盤古蟾蜍,推測紫嘯鶇親鳥可能有先剔除掉毒腺的動作,可惜因距離較遠無法看清。事實上,我們發現,七家灣溪的鴛鴦(Aix galericula)會在水中清洗盤古蟾蜍,再吃下肚。

天敵威脅也是溪流鳥類繁殖失敗的主因之一,2004年我們在河烏巢位觀察中曾記錄臭青公(Elaphe carinata)侵入河烏巢位掠食河烏幼雛的情形,2005年我們利用架設監視器觀察高山溪一紫嘯鶇巢位,架設時該巢紫嘯鶇仍處於孵卵階段,不料2天後卻發現巢中無物,檢視監視器畫面發現巨嘴鴉(Corvus macrorhynchos)曾來光顧,甚至一次就叼走2顆蛋,爾後數日紫嘯鶇親鳥仍有回巢探視動作,但次數逐漸減少直到放棄。

目前紫嘯鶇生存遇到的困境可能主要來自大規模河川整治工程造成的棲地改變,使得其原本適合繁殖的棲地減少,抑或增加狗、貓等家畜對其繁殖干擾的機率,使得紫嘯鶇繁殖成功率更為降低,另外零星的人為捕捉情事以及河川廢水的排放也有可能影響到紫嘯鶇的族群,雖然紫嘯鶇在台灣較無污染的溪流中仍普遍存在,但我們也應該對於這生活周遭的野生動物以及其生活環境投以更多的關注,甚至進行棲地補償的動作,以讓這美麗的琉璃倩影在台灣的溪流中繼續徜徉下去。
 

圖一、研究人員於七家灣溪三號壩進行紫嘯鶇巢位探視(洪孝宇攝)。雪山黑森林中各式各樣的步行蟲

圖二、趴伏於巢內的紫嘯鶇雛鳥(洪孝宇攝)。

圖三、紫嘯鶇親鳥叼小型鼠類回巢育雛(洪孝宇攝)。

圖四、紫嘯鶇親鳥帶短肢攀蜥(Japalura brevipes)回巢育雛(洪孝宇攝)。

圖五、紫嘯鶇親鳥帶盤古蟾蜍回巢育雛(洪孝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