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出

溪鳥鉛色水鶇的食性組成

  • 作者:郭美華、王俊強、丘明智(國立中興大學昆蟲系)
  • 撰稿日期:101-01-15
  • 發布單位:保育研究課

雪霸國家公園內的七家灣溪及其支流有多種溪鳥,此處的河烏與鉛色水鶇捕食昆蟲獵物的方式非常有趣。河烏與水生昆蟲最有密切關係,習慣沿著溪流捕食,水淺的地方就翻一翻石頭,捕食石頭下的水生昆蟲;水深的地方會浮潛捕食水裡的底棲昆蟲,順流而下一小段距離後,再衝出水面飛回空中,如此繼續不斷來來回回的捕食。鉛色水鶇卻常在石頭上跳躍捕食陸生昆蟲或站立在溪流岩石上等待,伺機捕食飛翔中的陸生昆蟲。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孫元勳教授曾目睹鉛色水鶇會捕捉剛自水中羽化飛向空中之蜉蝣來餵雛,且他的研究發現颱風過後七家灣溪河道加寬,鉛色水鶇可利用的棲地增加,族群數量也增加了,溪流底棲昆蟲羽化到空中變成陸生昆蟲後被鉛色水鶇捕食,是否會影響國寶魚台灣櫻花鉤吻鮭的食物來源:七家灣溪的水生昆蟲,仍然有待研究。這方面的資訊對溪流及濱岸生態系和雪霸國家公園對台灣櫻花鉤吻鮭的保育及經營管理對策至關重要。

為了探討鉛色水鶇對武陵地區的溪流底棲昆蟲的影響力,首先必須先瞭解牠的食性組成。要了解鉛色水鶇的食性組成,可以採取解剖或催吐等侵入性方式,但將會犧牲或傷害到鉛色水鶇;又或者直接觀察或糞便鏡檢。在不干擾觀察對象及有限時間的情況下,以直接觀察鉛色水鶇取食行為的方式往往很難把牠的獵物鑑定至目級以下。鳥糞便鏡檢雖然也可以得知食性組成,然而鉛色水鶇的大部分獵物經過砂囊磨碎及後續消化後,僅留下少數可鑑定的獵物碎片,而且絶大部分獵物碎片都只能鑑定到目級,很難鑑定至科級,更遑論屬級的鑑定或鑑定出種級。因此不論使用直接觀察或糞便鏡檢都會面臨鑑定上的解析度不足的問題,而使食性研究結果的價值降低。

我們請孫元勳教授的研究團隊協助收集定居在此固定流域的鉛色水鶇的糞便,從中挑出獵物的碎片,利用分子技術的方法及進行DNA序列比對,鑑定出鉛色水鶇糞便內獵物殘留碎片的分類地位。此方法的解析度能夠鑑定至屬級或種級,不僅能縮短鑑定時間也能提升食性研究結果的價值,也是目前唯一能夠估計出鉛色水鶇的糞便中獵物種類範圍的方法。序列比對結果有近九成是節肢動物中之昆蟲類群,很顯然地鉛色水鶇是以昆蟲為主食。目前鑑定出的這些昆蟲類群涵蓋陸生昆蟲及水生昆蟲,僅蜉蝣目、毛翅目為七家灣溪流域的底棲昆蟲羽化到空中被鉛色水鶇捕食,其他的昆蟲類獵物皆為陸生昆蟲。

分子糞便鑑定出鞘翅目叩頭蟲科及半翅目盲椿科獵物,這兩類群為完全陸生昆蟲,我們認為可能是森林生態系的優勢物種。叩頭蟲體型大小約0.6 至6 公分長;盲蝽體型大小約0.2至2公分長,兩者的遷移及飛行能力相較於約13公分長的鉛色水鶇及其飛行能力而言較有限,鉛色水鶇捕捉這兩類群顯而易見的食餌易如反掌。

分子糞便也鑑定出膜翅目蟻科長腳家蟻屬的兩個物種,而在台灣的長腳家蟻屬已記錄有三種: 光滑長腳家蟻、高橋長腳家蟻、大林長腳家蟻(參見Taibnet台灣物種名錄taibnet.sinica.edu.tw)。螞蟻是地表陸域環境的優勢物種,鉛色水鶇在濱岸石頭上跳躍或許就是在找尋取食地面上爬行的螞蟻也說不定。

利用此分子糞便可以成功鑑定出蜉蝣目獵物之分類地位至種的層級,未來應用於武陵地區溪流溪鳥捕食者的食性探討具有可行性的,也就是森林內溪流及濱岸生態系內水蟲羽化成蟲可補足濱岸鳥類之額外食物來源。過去此能量流轉到森林生態系或回饋能量到溪流生態系的功能常被忽略,此分子糞便學鑑定出七家灣溪流域的底棲昆蟲羽化到空中變成陸生昆蟲後,可估計出溪流的底棲昆蟲約佔鉛色水鶇的食性組成多少百分比,未來可作為鳥類捕食者之補足食餌的確認,且不受單一生態系進行研究之觀點所限制。

也許森林內的溪谷不像河口的沼澤地寬廣,溪鳥也不像成群的候鳥,常形單影隻孤獨的站立在石頭上。不過此處卻是一個獨立的天地,水裡的魚、蝌蚪、青蛙、蟾蜍、底棲昆蟲,水面上的蚊蟲蜉蝣,甚至在濱岸植被上生存或地面爬行的陸生昆蟲,都是溪鳥捕食的獵物。比起候鳥必須隨者季節南遷北移,溪鳥大多定居在一個固定的流域,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安定多了。走進溪谷,細心觀察跳躍的溪鳥,使我慢慢體會及感受到溪谷間隱藏著迷人的魔力,值得用一生去挖掘。

圖一、鉛色水鶇形單影隻孤獨的站立在石頭上

圖二、鉛色水鶇糞便中的獵物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