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出

泰雅族的由來

大約在七千年前,古南島語系民族開始進行橫跨大洋的大遷徙,而台灣很可能是遷徙的第一站。到了大約於五千至兩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期間,高山族在不同年代裡各自從南太平洋飄海過來,而北台灣的泰雅族與賽夏族可能是最早來台的。根據學者的考證,在雪霸園區周圍的泰雅族人從未定居於雪山山脈的高山,他們只散居於海拔2000公尺以下、氣候涼爽、適於耕種與狩獵的山麓階與河階地,其中以海拔1000至1500公尺最多;泰雅族分布地西麓住有賽夏族,分布高度為海拔500至1000公尺。

居住於新竹縣五峰鄉的泰雅族與賽夏族、尖石鄉的一部份泰雅族,以及苗栗縣泰安鄉的泰雅族都奉大霸尖山為祖先發祥之地。族人堅信太古時候,大霸尖山有一個佈滿苔蘚的巨岩,自然裂開而生出一男一女,結為夫妻,成為人類的始袓。因為地方狹小,後來分居於山下各地,繁衍子孫。

「泰雅族的由來」的圖片

文面

過去泰雅族以紋面著名,認為男性必須有出草(獵人頭)的經驗,才能在額頭上文面,也才有結婚的資格;女性必須為織布的能手,才有資格在面頰到嘴巴間文面成V字形。而泰雅族的文面隨地區不同、部族不同,紋路也多不同。文面的工作通常都是由舍內的婦女來施行。文面的工具是用一隻長約15公分的木棒,裝上牙刷狀的金屬針,和一支約25公分的棒狀木槌,而墨汁是由爐火中取得的木炭製成的。文面的方法,是以單手將金屬針置於要文面的部位,再以木槌擊之,將流出來的血擦掉,再將木炭塗在臉上。

「文面」的圖片

編織

在衣飾方面,泰雅族所編織的布匹紋路線條以及色彩的調配藝術,是台灣原住民中最美觀而精 緻的。昔日泰雅族人的衣料是以苧麻織成的麻布為主的,而從種麻、晒麻、搓纖、紡紗、絡紗 、煮線、整經到以水平背帶機織布的所有工作,都是由女性一手包辦的。

「編織」的圖片
「編織」的圖片

狩獵

對於泰雅族的原始遊獵文化,肇始於泰雅族原居於台灣北部險阻之地,生活條件較差,古時維 持狩獵優位的原始生活,後來受漢族移民以及平埔族的影響,採取了狩獵與農耕並重的生產形態。 他們一般都是在秋冬時候狩獵,此時動物遷至海拔比較低的地方,而且比較肥碩,又因為氣溫較低,獵物屍體比較不容易腐爛。泰雅族古老的狩獵傳統及一些年長的獵人具有野生動物永續利用的保育觀念,當發現自己獵區內的動物變少時,會停止放置陷阱,待族群恢復後再從事狩獵,但現代無視於傳統的告誡,以至於山區的野生動物遭到強大的狩獵壓力。目前在生態保育的需求下,國家公園內全面禁獵,期望能使野生動物慢慢地恢復生息,以維護自然生態的平衡。

結構

泰雅族人以gaga的集團為生存單位,有嚴格的頭目倫理,因為頭目是族人依據民主原則推出的領袖。此外,泰雅族人也重視婚姻關係,求婚時要請頭目代為提親,男方必須把自己的族譜歌唱出來,女方也唱一次,老者發現其中有親戚關係時,就不能成婚,而婚事一旦談成,男方就送女方一把刀,代表「我把力量加給你」。

織起一座彩虹祖靈橋

流傳在泰雅族群裡有一則充滿霓虹色彩的傳說,它是如此傳述的:泰雅人的的祖先居 住在一個美麗的高山上,每日幸福愉快且衣食無虞,若是需要吃飯,只要從耳管中掏 出一粒小米,就可以煮出一鍋香噴噴的小米飯,若是想吃肉,也只需要請山鹿前來, 拔下一根毛,就有一鍋香氣四溢的佳餚可供食,這是一塊令人神往的福地。但是在世 的泰雅人,必須從出生到離開世間做好一個泰雅人應該完成的任務,做為一個男人是 否努力護衛家園,精於狩獵,做為一個女人是否竭盡心力維持家庭,努力織布,若能達成成為真正泰雅人的使命,離開現世後,祖先們會為他搭好彩虹祖靈橋,引導它們前往祖先們的福地一同生活。

由於這樣的傳說,驅使著泰雅族人心甘情願的為自己的族群、家人努力奮鬥,特別是泰雅的女子,自小跟隨著母親,日復一日為完成使命織起一座座充滿色彩的祖靈橋。

「祖靈橋」的圖片

織布技藝

泰雅是一個十分古老的民族,千、百年來在封閉的、自給自足的社會生存,經由時間累積下來許多族群的智慧,近一世紀來文化快速的變遷,而文化的改變速度,快得令人無從記憶,傳統的智慧也無法依循它自身的途徑傳延下去。傳統中泰雅織物原料品種的分類、栽植的技術、取纖的方式、製線染色過程,到織一件美麗的衣裳,形成一套人與自然氣息相濡的相處模式。

織布的原料種類

泰雅織品中,麻、毛、棉是使用較多的纖維原料,在太古時期曾經運用過樹皮、羊皮,目的只是護身蔽體而這個時期一直維持許久。荷、西時期,由於羊毛的輸入,族中的服飾,因而起了極大的變化。清領至日治時期棉線的輸入,大量減少了麻纖維的製作,另外還有泰雅一項特殊的貝珠衣,在麻、毛的成品服上縫綴乳白色的小貝珠,而貝珠的製作和傳入的時間在口述中無人能回答,而文獻中貝珠可能的製作者,則是噶瑪蘭人,但是以貝珠衣做為泰雅最貴重禮服,至少不會是太近代的事,但貝珠衣製作的技術並沒有傳續下來。

麻纖的製線與染色

製作︰
泰雅的製線技術至今還是採用手工搓合的方式,只要製的紗線以麻為主,基本上毛線和棉線都是以成品的方式輸入,除了要將毛線或是棉線合股加粗或拆解為細線之外,不會再做其他的加工手續。所以製線是以麻為主,但是要將苧麻從纖維紡成線,這中間有幾項看似簡單,但是需要經驗和工夫的重要製線的工序:搓線、析麻、捻線、上線架、漂白、舂線等。

「泰雅的製線技術:繞框架的線活結.麻線上框架.漂白後的紗線.以小米糠殼柔軟線紗」的圖片

染色︰
早期先人對於纖物的染色,多半是使用天然染料,也就是從植物的根、莖、或葉片之中萃取出色素,形成染料,然後染色。但基本上泰雅是以染紗線為主,極少是織成布然後染色。

「泰雅的麻纖染色技術: 染色植物的薑黃.薑黃染出的顏色.植物染料-薯榔.切碎的薯榔莖塊.植物染色呈現的麻黃色彩」的圖片

織物種類

對於織成的布匹,泰雅人依照織作時使用的材質、技術、圖紋等的差異而有不同的名稱,以及依不同的用途和場合,有它的分類,因此,在布料的應用上,傳統習慣中有許多的約定俗成的規範,是不可僭越的。 織物種類與傳統應用織物的分類在泰雅人眼中,依用途和技術大扺可分為四類:如日用品或工作用布、禮用布、特殊布料…等。

  1. 日用、工作用的平織布。平織布是以純麻織成,這種白布是做被單、包袱、工作服、遮陰布的材料。
  2. 一般日常或禮用的披肩布、裙料、綁腳布用的菱紋、斜紋組織部。斜紋菱紋多半是以改變經線顏色的顯經織紋,花紋多為山形
  3. 禮用上衣挑、浮織布。挑織的花布則是以改變經線或緯線的顏色而形成花紋,花紋多以顯緯的技術完成圖紋。色彩一般以紅、黑、藍等色為主,花紋則菱形幾何圖形作組合變化。挑、浮織的織物多用在禮用上衣另外亦有一些地區也將此種技法運用在、披肩、綁腿、兜肚的布料上。
  4. 禮用貝珠挑、浮織布。貝製物品用於衣服的只有貝珠和貝板兩種。貝珠是做成珠衣珠布的材料,而貝板則是在衣服上象徵榮耀地位的裝飾品。但所有的貝製物品都不是泰雅族自己製造的,完全是靠交易外來品。

織機結構

泰雅族所使用的織機是一般所稱的水平式背帶腰織機,因為織作時經面與地面是保持水平,布的張力靠腰帶的綁繫、足撐經卷箱去支持。機件的組成十分簡單,主要是由經卷箱、固定棒、分經棒、線綜棒、挑花棒、打緯刀、緯梭板、捲布夾、腰帶組成,這些工具形成具有開口、引緯、打緯的三項基本的織造功能,依程序織成所需的布料。織布的工具每一件有它適合的材質,工具的製作者一般是父兄或家中長者,也有工夫特別好的人可以去委託製作,女子的織布工具與男子的狩獵工具一樣,有它自己的一些禁忌,例如這一套工具是出自那一位男子,那將來修整就得請原來製作的人來處理,一套織布工具不能經過二個男人的手,否則後來修整的人會因冒犯禁忌而患足疾,但是淘汰舊的再重新製作則無此限制。小件的工具有時女人也會自己製作,像梭子、挑棒、隔棒、綜棒之類。織布機的組件看似單純,卻有許多工藝技術的細節必須注意,泰雅人所使用的每一個組件依其功能,會使用不同的材料,並且依材料的自然型態,改裝成具有特殊功能的組件……等。

「經卷箱」的圖片

經卷箱
尺寸:依織者的需要和部落的習慣有大、小不等的尺寸,大有長90cm,小有 60cm左右,一般會依照織布者身材量身訂做。
材質:樟木、山毛櫸、烏心石等堅硬木材。

「固定棒」的圖片

固定棒
尺寸:直徑 0.6cm ~ 1.3cm 不等,其長度依所織作的布幅大小決定。一般會製作長短不同尺寸多支備用。
材質:以挺直節長之箭竹為佳。

「分經棒」的圖片

分經棒
尺寸:長度依織者所織布種的需要,一般小的約在35公分左右,大的約在50公分上下。
材質:箭竹、木。

「線綜棒」的圖片

線綜棒
尺寸:長有35cm左右,依不同的布幅決定。
材質:木、箭竹。

「挑花棒」的圖片

挑花棒
尺寸:依布幅的需要選擇合適的尺寸。
材質:桂竹、木。

「打緯刀」的圖片

打緯刀
尺寸:刀刃上厚、下薄,長約60cm寬 5~6cm整體成型
材質:硬質木材

「萎梭板」的圖片

萎梭板
尺寸:大約在30~40cm之間均可,寬度約3cm。
材質:木、竹

「捲布夾」的圖片

捲布夾
尺寸:有凹凸槽設計以便於夾緊布料、且依布種需要約50~60cm不等。
材質:堅硬之木材如櫸木、樟木、烏心。

「腰帶」的圖片

腰帶
尺寸:以藤編或以苧麻,弓織而成一般長度約為50cm,寬約為5cm,繫帶則另外依照織者之需要決定。
材質:麻、黃藤。

族群發源

泰雅族在傳說中是從發源地大霸尖山(Papak wa’a/Papaq waqa’)或白石山牡丹岩(bunobon)或賓斯布干(pinspukan)等處發源,長期的遷移形成現今分佈遼闊情況,除了幅圖廣闊外,且大半居住在崇山之中,因此語音、風俗在各族群中便產生了某些差異,因此學者便將泰雅人區分成若干群除了以語言的差異可以屈辨之外,各區域的服飾差異更是一種直接的區別。

服飾

泰雅傳統服裝的形制是綜合縫製式及披掛式服裝,傳統服裝的組成一般分日常、工作或禮用服飾。男子服裝的基本組件包括:領帶、胸兜、上衣、披肩、前遮陰布及刀帶。

女子的服裝組合則移除前遮陰布及刀帶,易為片裙和綁腿則是。一般的常服可依需要酌減,在祭典或婚慶時,禮服的穿著和裝飾則是有增無減。

材質

泰雅族居住的亞熱帶山地,曾經是個大量繁衍著多種動物和綠蔭遮天的原始林和參天的古木的樂園,因此服飾或織物所應用的資源眾多,環山頭木曾告知:在久遠的時代,用樹皮捶製的樹皮衣曾經普遍使用過;多雨的山地,鞣製皮革,可以裁成雨具。原始林中大量生長的苧麻,纖維結實耐用,是最常用的材料,但必須經過折麻績麻、捻線、漂歛……多種的程序之後,方能織布;綿、毛大多是外來的,經由交易方可得之的奢侈品,多半在製作禮服時才使用,但泰雅織品運用的材質多半還是以苧麻為主,但也因地制宜的使用其他材料做為裝飾、輔助,且依用量材,不做多餘、浪費的使用。

泰雅傳統服裝的形制是綜合縫製式及披掛式服裝,傳統服裝的組成一般分日常、工作或禮用服飾。男子服裝的基本組件包括:領帶、胸兜、上衣、披肩、前遮陰布及刀帶。

形制

泰雅的服制是以較古老的方衣形態保存,如上衣是以兩片同式的長方形織花布或平織布縫合,預留前襟、袖口而成,片裙和披巾則是以同式三塊或二塊織物連逢加綁帶製成,這大概是遠古披裹式衣衫的遺制,從此服裝樣式中可以清楚傳達出泰雅簡單樸實的特殊族群意象。

色彩

在古代泰雅祖先對色彩的反應是來自自然的直觀,而色譜大扺是以紅、黑、白、藍、黃等組成,一般是將纖維染以草根、莖葉,著色後織入布匹。織物中色彩的選擇、應用,容易形成一個民族文化最鮮明的印記,泰雅尚紅、尚黑,它是以複雜的文化觀念及多樣的審美觀念中衍生出的,泰雅人擅長以簡單的顏色創造出滿目斑斕的熱鬧織品。

圖紋

各民族所創造出的圖紋,蘊含著許多隱微的意義,而這些內隱的文化符號,大多需要與相關的神話、傳說、祭典、儀禮相互輔助,方能達成傳達、交流和儲存、記錄的功能,而形成一個族群約定俗成的溝通網路,泰雅族支系眾多,但織物的紋各群還是以菱紋及橫條為基本元素加以組合變化,使織者有依循的織路,在文化的約制中清楚的了解何者可變而何者不可變。

泰雅的圖紋意義與其社會有密切的關連,如神話、傳說等,例如泰雅人在生前,必須謹守祖先的 gaga,這並非是希望死後能到達祖先們聚居的福地,但在前往這福地之前,一個會經歷一個下鄰萬丈深淵,內藏兇毒怪獸的深潭,潭上架著七彩美麗的祖靈橋(Hungulyutux),而橋邊會有守護神,嚴格檢視這個泰雅人,其一生是否對部落有貢獻,道德操守好,遵守gaga,通過驗證方能與祖先團聚。為了輔助這個gaga,祖先利用織品和文面將它記錄下來,多彩的橫線是通往祖先福地的彩虹橋,一個個多變的菱紋,織者稱它為眼睛,代表無數祖靈的庇祐。經由祖先的保護加上自身的努力,自然可以通過考驗進入祖先居處的福地。

材質

泰雅族居住的亞熱帶山地,曾經是個大量繁衍著多種動物和綠蔭遮天的原始林和參天的古木的樂園,因此服飾或織物所應用的資源眾多,環山頭木曾告知:在久遠的時代,用樹皮捶製的樹皮衣曾經普遍使用過;多雨的山地,鞣製皮革,可以裁成雨具。原始林中大量生長的苧麻,纖維結實耐用,是最常用的材料,但必須經過折麻績麻、捻線、漂歛……多種的程序之後,方能織布;綿、毛大多是外來的,經由交易方可得之的奢侈品,多半在製作禮服時才使用,但泰雅織品運用的材質多半還是以苧麻為主,但也因地制宜的使用其他材料做為裝飾、輔助,且依用量材,不做多餘、浪費的使用。

泰雅傳統服裝的形制是綜合縫製式及披掛式服裝,傳統服裝的組成一般分日常、工作或禮用服飾。男子服裝的基本組件包括:領帶、胸兜、上衣、披肩、前遮陰布及刀帶。

 
 

紋飾意涵

泰雅織物所共有的形制、色彩、圖紋、原料等是族人的意念和美感凝縮的表現,它和族群的生活及此共同體是緊密結合的。因此在泰雅社會中織物的各種技術和知識十分繁複,而之所以會發展出如此豐富的織物藝術,其主要原因除了是社會價值的認定之外,也因為族人沒有一套可供自我陳述的文字系統,為了強化族人對族群特徵的印象,便透過傳 統工藝將族群的信仰與傳統的面貌一一具像化,使得它們成為替代文字以維繫族群集 體記憶,若以歷史紀錄的角度來比較,這些累積了原住民的文化意念的文物,是呈現 特定族群共同生活經驗與記憶的表現。

織紋意涵

服飾織物在經過加工的程序中為了增加它的美感,常有做些裝飾,通常是使用不同顏 色的紗線,將具有民族風格的主題,複製到織品上,而這些圖紋主題的設計本質上可 說是象徵性,織者靈感的泉源,多半來自族群的信仰和理想,因此織品的風格深刻的 反映了族群的文化習慣,而織紋則形成一種象徵性的符號。

泰雅的織物中大都是以菱紋為基礎並加以變化,菱紋在泰雅語有眼睛之意,而眼則代表一個人的靈魂。亦有表示祖先的意思,另有代表舂米、或打米糕用的杵、臼象形的圖紋XX也常有出現,另外也有關於遷移路徑歷史的紀錄<<<的標記等等。

 
 

織物與文化

「所謂的民族文化傳統、民族的集體意識、道德規範等等,就是由這些織物或服飾中的文化符號搭築起來的。」的圖片

規範禁忌

每一個民族在面對生活時,都各有一套其因應自然,應對人群的經驗歷史,並且通過世代的相傳,成位族群的共同信念,GaGa(規範、法則、禁忌)是泰雅人在經過與自然界的調適,且開始經營社會生活後,產生出來的一套對宇宙存在的想法以及人際關係規範的基本概念,基於這一套概念,因此使泰雅人有了對某些行為的好壞,可行、不可行有了一種標準,而這一套決定族群對美醜、善惡的好惡標準,也正是形成泰雅社會價值的依據。

 

七大禁忌:

  1. 男子不可織布,甚至不能觸碰織布機。
  2. 男子出去狩獵、獵首時,部落和家人均不可接觸生麻亦不可織布,否則出外的人會遭受意外。
  3. 會織特別紋樣的女子,可以佩戴銅製的手鐲,擅織的女子不禁可以兩手均戴手鐲,而且兩手食指亦均可戴上指環。
  4. 泰雅的捲布夾,各有男女的名稱。
  5. 由於沒有文字記載,為了方便記憶,祖先將織布工序編成織布歌,歌謠詳細敘述織布從選種到成為衣服的整個過程藉此幫助記憶織布工藝複雜的工序。
  6. 播種祭典時,部落裡的族人亦不可觸麻持針,否則小米會如苧麻遭蟲害,如針孔一般被蛀蝕。
  7. 織布機的製作修整不經過二位男人,否則修整之人會患足疾。

服飾祭儀

社會的禮俗會隨著生活變化而遞遷,若要了解族人所使用的禮儀服飾為何,就必須了解這些禮儀的背景。例如:祖靈祭,泰雅人重視祭祖靈,它的原動力乃出於族人相信人死後,靈魂還會繼續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也就是善靈會護佑著遵守規範、禁忌的泰雅人,這樣的觀念,形成了象徵的圖紋,裝飾入耳管刀鞘、煙斗…等日用品上,並藉此達到佈達意義的功能,就在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觀念裡,也形成身體與服裝的裝飾,如:文面的傳說、祖靈的傳說等。

「泰雅族女子文面與男子文面」的圖片

織物價值

特殊的服飾多半華麗、莊重,用於祭典,且使用較貴或稀有 的材質如羊毛、貝珠,而這些特殊織物通常具有社會地位及 財富的象徵,且具有貨幣或流通交換的價值,如珠衣、珠布 ,可以當做婚聘,賠償的有價物質。

生命禮儀

人生儀禮是傳統集體意識一種形式化的外像,從誕生到死亡 ,在許多民族中這些儀式都與服飾相關,如誕生禮、成年禮 、婚禮、喪禮……等,儀禮對於族人的行為舉止,有著一定 規範性的作用。例如:泰雅的女嬰出生後,臍帶必須放置在母親的織布箱內。泰雅族的女子,在其結婚之前,必須精於織布製衣,新娘的嫁衣和新郎的新衣都由新娘親自織製,甚至新郎家中伯、叔……及兄弟姊妹也須各準備至少一件被單。手藝好自然會受到族人的尊重。泰雅人在臨死之前,親人會將他移到大被單上,待斷氣後,彎曲四肢,將布的四角打結,放入家屋內挖好的穴中埋葬。

女性意義

在泰雅傳統的社會生活中,對於績麻織布被視為一種重要的生產工作且佔有特殊的地位,婦女織布的技術如同男子的狩獵、戰鬥技藝一般重要。而女人要得一個好的社會地位,並不必須依附男人而存在,這種文化特徵和社會倫理的觀念,形成現今泰雅女子獨立的個性。泰雅人對婦女的織布技藝十分重視,因此傳統泰雅女性的社會地位,與其織布手藝的良寙有極大的關係,織成品講究製線的勻細,圖紋的對稱、色彩的變化及部份的個人創意,是否能在規範、禁忌制度限制中仍能見出作者的創意巧思為貴,因此傳統的服飾織品乍見是整體一致,但是每一件的細部都有豐富的變化,且具備個人的特質,圖案組合變化的或單純、或複雜,色彩,材質的運用都存乎織者的一心。

部落的族人公認具有好手藝的女孩子,自然會有優秀的青年家長會前來求親,清晨或傍晚,常會聽見山谷中的部落傳來”咚、咚、咚咚”鏗鏘有聲的織箱作響,此起彼落,從中族人也可以清楚的知道那一家的女孩勤奮、聰慧,可以前往提親了。另外織作出特殊紋樣的織者,對紋樣的配色、技法、設計擁有所有權,想要求得技術的人,得向她購買技術。

「鈴衣」的圖片

日本文獻中的泰雅家屋

日本的學者 鈴木質在其著作「台灣番人風俗誌」一書第四章習俗住宅篇中寫到:「泰雅族住宅是長方形的,門面寬有十尺、七尺到三十五六尺,縱身十尺到二十尺,柱子下面有柱腳石,下端深深的埋在地下,屋內全都是泥土地的房間,四個角落放床,兩個床的中間放砌爐子,有些人利用屋內的一角做倉庫,溪頭、南澳、希卡亞烏、沙拉馬歐、白狗、馬雷帕、萬大等原住民的住屋是從地面往下挖三、四尺到七、八尺,把土堆在住宅的四周,形成土壘,住在屋內便可以防衛外敵。屋頂分為竹子、茅草、檜木皮、石板等四種,牆壁是用木材或竹片。」至於住宅外的建築另外敘述如下:「屋外面有穀倉:豬欄和雞舍,穀倉正面寬十二、三尺,縱身十五尺,地板高度大約五、六尺,豎著四至六根的支柱,支柱在地板下面的部份,嵌著帽簷形,二尺見方的木板,防老鼠的侵入。遠離住家的耕地上,有耕作的小屋,獵場上,有獵舍,一般沒有廁所,排泄物立刻當作豬的飼料……。」

「泰雅族竹屋篇」圖文摘自林為道著作「泰雅傳統竹屋」,民國92年本處出版

「傳統部落居住空間想像圖」的圖片
 

竹屋建築特徵

「家屋內外會有一些附屬性的建築物,如雞舍、守望台等。圖為大嵙崁的住家與穀倉」的圖片

1.敵首棚架

敵首棚架是部落族人依據GAGA「出草」後,置放敵首之處,一般置放於部落之前方不遠處,除警告進入部落範圍外,同時寄予被馘首之靈保護部落之意。

2.瞭望台

亦有人稱為望樓,泰雅族的眺望台(望樓)建築,在台灣原住民族建築中相當突出稀少。過去部族尚處於敵對之年代時會設於部落入口,用以監視外敵,夜間有青年壯丁值宿擔任警戒,以維部落生命安全。後來日治末期移到社內是良好的風景眺望之處,也成為男女約會、娛樂、納涼及寄宿之處所,千千岩助太郎調查的時候,日本人因為風紀的問題予以廢止。

3.穀倉

早期部落各家戶或家族儲存榖類或酒類、醃肉類等食物時,會在家屋附近建一外形好像是一個小家屋,但是又離地挑高的高床式建築作為糧倉。原則上每戶各有一棟,但較富有者可能有2、3棟,或有2、3家共用一棟的,其間內部作隔牆,且各有各的出入口。穀倉構造大扺和一般族群相同,只是在材料上有更多的選擇,包括茅草、竹林、樹皮及木板材等。

4.守望台

對每一位年紀稍長的泰雅人來說,在孩童時期的階段,都要隨著父母親到山田裡去守望小米田,而遮陽的建築物就稱為Lapaw,不論其使用的材質如何?外型幾乎是如出一轍,好像是一個沒有圈圍起來的縮小版家屋,但是又離地挑高的,應該說是比較接近瞭望台形式的建築。在山田耕作地興建守望台,主要是農作物生長期間方便照顧。守望台設在高處,可眼觀四方,保護農作物不被鳥類偷食。

「守望台圖片」的圖片

5.田中耕作小屋

其實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農舍,山田耕作地如果距部落太遠,就必須在田地側邊築有與加屋相似,但形制較小的簡易小屋,以便提供過夜住宿、堆積儲藏工具、農產品等功能。農舍可防風避雨、防毒蛇猛獸。農舍大小得視自己所需興建,其建材視地域環境而異,以竹子為佳。

6.獸骨架

有設於屋內入口之上方者,亦有設於屋外棚架,在傳統社會中可以彰顯獵人之能力。

7.豬舍、雞舍

豬舍通常在雜木之間隨意的圍成,或以簡單之竹、木、茅茸等材料加單斜頂等。至於雞舍,大扺和豬舍同,但有些地方為防其他動物的奪食亦有作成高床的雞舍。泰雅族畜舍只有雞舍和豬欄兩種。鄰近賽夏族的畜舍有豬欄、牛欄,欄以原木為柱,再以橫木做杆欄,只要豢養動物不逃出即可。雞舍、犬舍以竹為牆,以茅草蓋頂。

「豬舍雞舍圖片」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