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一萬年前曾歷經冰河時期,並且與古大陸相連接,留下了「國寶魚」台灣櫻花鉤吻鮭此活生生的孑遺動物證據,是台灣第一個聞名於世的動物奇譚,但每年的颱風豪雨來襲,直接衝擊此鮭魚族群,除了颱風豪雨洪水影響鮭魚族群數量大幅遽減外,鮭魚所生存棲息之溪流也因颱風豪雨而呈現河床抬高變寬、深潭淤滿或變淺、濱岸植被減少及森林覆蓋度降低等惡化現象。
氣候變遷指的是長期氣候特性的改變,可能導致短期氣候變異加劇及極端氣候頻率增加。近幾年來全球暖化與氣候變異顯著增加,台灣地區氣候與水文也有極端化的變化,例如暴雨與乾旱均更加頻繁,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氣候變遷已在發生,且可能會導致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災害。台灣地區2002年嚴重乾旱;2003年沒有颱風;2004年及2005年分別有7~8個颱風侵襲台灣,氣候異常對於集水區及水庫都造成嚴重的衝擊,山壁沖下的大量土砂,所形成龐大的水流對溪流中所設立之攔砂壩的安全性受到嚴重考驗,也因豪雨夾雜大量土砂進入水庫,造成水的濁度過高,水庫無法正常供水而導致停水。七家灣溪流域溪床變寬、溪邊森林鬱閉度變低,深潭變少、淺水區增加,極端洪流的發生對台灣櫻花鉤吻鮭及溪流生態系的衝擊影響相當大。當然颱風豪雨洪水也會直接衝擊鮭魚所吃的食餌,水棲昆蟲族群數量也會急遽下降。我們的調查發現,武陵地區七家灣溪流域每當洪水過後,水棲昆蟲的生物量及數量明顯下降,雖然水棲昆蟲的數量每年年初可快速回復,但七家灣溪流域的水棲昆蟲生物量於2003年達高峰後,至2006年仍舊低糜,於是有些人心中難免產生了一個疑問及擔憂,颱風豪雨洪水直接衝擊溪流裡的水棲昆蟲,「國寶魚」是吃水棲昆蟲長大的,會因為溪流裡沒有水棲昆蟲而餓死嗎?或者「國寶魚」吃得飽嗎?
俗話說:魚不會餓死,但是會吃到撐死!但這句話有無科學證據能取信於世人呢?好不容易在台灣存活一萬年的「國寶魚」,若因為缺乏食餌而餓死,可能會是台灣另一個聞名於世的奇譚,不過這也點出大家對此鮭魚的重視及保育的殷切。「國寶魚」生長過程除了卵、發眼卵、仔鮭可以不吃東西外,其他階段如稚鮭、幼鮭、亞成鮭、成鮭都要吃東西。春天時魚卵孵化為仔鮭,可由腹內仍存留的卵黃囊所提供的營養而存活下來;夏天發育為稚鮭起,「國寶魚」可要自己找東西吃,才能繼續生長發育及生存下來。過去的觀察發現,「國寶魚」常潛於溪底或浮游於水面找東西吃,甚至也可飛越水面或藉由掉落到水面漂流的小動物例如昆蟲、蜘蛛、青蛙等吃下肚。我們由「國寶魚」胃內含物解剖分析發現,「國寶魚」對水中的底棲幼蟲及羽化為成蟲、掉落水面的陸域昆蟲均能捕食,甚至有一鮭魚個體的胃內含物有高達100%全是陸域昆蟲的證據,這個訊息告訴我們,「國寶魚」和溪流昆蟲同時面臨颱風豪雨洪水的衝擊,溪流昆蟲數量減少時,「國寶魚」可以吃掉落水面的陸域昆蟲免於餓死而生存下來。
雖然「國寶魚」可以吃掉落水面的陸域昆蟲,但河床變寬、濱岸植被減少及森林覆蓋度降低,勢必衝擊到掉落水面的陸域昆蟲,使得掉落的昆蟲數量減少,且過去幾年的調查顯示,自2003年起水棲幼蟲的生物量一直下降,直到2007年才又回升,所以心中的疑雲「國寶魚」吃得飽嗎?仍然無法解開。事實上,水棲昆蟲及濱岸昆蟲的消長對「國寶魚」的生存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我們記錄到水棲幼蟲羽化變成陸域昆蟲成蟲的種類及數量,從1月到4月逐漸達到頂峰,7月後逐漸下降,能避開颱風豪雨洪水的直接衝擊,也從溪流昆蟲對避難所的運用、幼蟲羽化變為成蟲往上游遷飛、幼蟲往下游漂移等拓殖行為,可以看出溪流昆蟲的適應及快速的回復力。水棲昆蟲於季節性羽化離開水域生態系而進入陸域生態系,此時「國寶魚」吃水棲昆蟲幼蟲及剛羽化的成蟲;當水棲昆蟲羽化到陸域生態系達到高峰期,此時為濱岸昆蟲輸入水域生態系的高峰期,「國寶魚」吃掉落水面的陸域昆蟲,這或許可以說明「國寶魚」可以吃飽吧!若無法說服你,那我只能說每年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為「國寶魚」繁殖季節,「國寶魚」游到淺水域中,展開擇地、求偶、配對、產卵等系列的生殖行為,這時有沒有吃飽已經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