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出

台灣地圖 台灣地圖

國家公園顧名思義為具有國家代表性之自然公園或人文史蹟,亦為人類對自然資源之稀少性與不可恢復性深切體認而發起應予保育之地區,自從美國於1872年成立全世界第一座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Park)起,迄今全球已超過3,800座的國家公園。歷經近百年之演變,設立國家公園已成為先進國家推動保育自然資源與文化古蹟之一種文明運動,並為自然資源在保育研究與遊憩使用上最高層次之利用方式。
臺灣自民國50年開始推動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育工作,民國61年制定「國家公園法」之後,相繼成立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雪霸、金門、東沙環礁、台江與澎湖南方四島共計9座國家公園;為有效執行國家公園經營管理之任務,於內政部轄下成立國家公園管理處,以維護國家資產。

雪霸國家公園位於臺灣本島之中北部,境內高山林立,景觀壯麗,自然資源極為豐富。早為日治時期昭和12年(1937年)即將此區域及太魯閣地區合併納入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成立之芻議,惟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僅止於調查研究階段。民國68年行政院核定之「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即將雪山、大霸尖山地區列為國家公園預定地。內政部自民國76年開始進行本區自然資源之調查、分析與研究,認為本地區深具成立國家公園之價值及必要,乃報奉行政院核定「雪霸國家公園計畫範圍」,由內政部公告80年3月1日起實施,至「雪霸國家公園計畫」研擬成後再報奉行政院81年3月1日臺81內07620號函核定,並由內政部公告自81年7月1日實施,同時並成立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雪霸國家公園警察隊亦於民國82年3月1日相繼成立。

汶水遊客中心 汶水遊客中心

本管理處正積極對園區內自然資源和人文史蹟進行調查研究,以供今後規劃及經營管理之依據。目前主要工作在加強生態保育、研究與解說教育之宣導,期能順利完成國家公園必要之建設,並達成保育、育樂與研究之3大目標。

雪霸國家公園範圍以雪山山脈的河谷稜線為界,東起羅葉尾山,西迄東洗水山,南至宇羅尾山,北抵境界山,總面積達76,547.08公頃,含括了新竹縣五峰鄉和尖石鄉、苗栗縣泰安鄉、臺中市和平區,屬於高山型的國家公園。

大安溪河谷海拔760公尺到3,886公尺的雪山主峰,高差達三千多公尺,加上高山、河流及複雜的地形交錯,因此只要置身在雪霸的園區中,永遠有看不完看不厭的山光水色。在四季的交替中,或抬頭望著層疊起伏的山巒,或走在曲折幽靜的步道上,將不斷地呈現出各種迷人的風貌與景觀。

白耳畫眉 白耳畫眉

據文獻記載,四百年前的臺灣是一座「平原蒼翠鬱茂,樹海連綿,糜鹿成群」的美麗島嶼,然而歷經近百年來的經濟開發,已使島上的生態資源受到嚴重的衝擊,當大群的人們居住在城市與鄉村中時,可想過原來生長在此的野生動植物們如今棲息在何處?所以成立雪霸國家公園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便是自然資源的保育,希望藉此留住臺灣原有的青山和綠水,並能世世代代的流傳下去。因此,雪霸國家公園內劃設的生態保護區與特別景觀區,占園區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將能發揮自然資源保護與生物物種保育之功能。

相對於「自然保護區」的嚴格限制,國家公園利用活潑有趣的解說方式,帶領遊客來趟寓教於樂的生態之旅,使大自然成為活生生的戶外教室;也不同於「森林遊樂區」的設置功能,並藉由解說系統的導引,使遊客能領悟到與自然的相處之道,而修正人類凌越自然的心態,因此在國家公園範圍內,沒有很多人工種植的花草與人為設施,只有一些配合景觀的設施及解說牌示,使遊客更能親近自然,瞭解大地的原始風貌。遵此概念,本國家公園在不違背保育目標,不破壞完整的自然生態體系的原則下,選擇武陵、觀霧及雪見三處遊憩區分別設立遊客中心,以提供高品質之休閒與遊憩的場所,並使遊客能獲得所需的自然資訊。

雪霸國家公園也如同一座自然博物館,隨時展現大自然的奧秘、動植物生態的演化或其他壯闊的環境景觀,隨時提供著我們從事自然科學研究與戶外環境教育的機會。因此本國家公園的經營管理計畫,主要是選定區內核心資源地區,列為保護,使其完整且大面積之自然環境能維持其原來之生態系,並能永遠代表本國家公園之主要特色。為能了解這些自然資源的現況及未來變化的趨勢,本處已規劃長期的保育監測系統,來進行園區內的資源登錄與研究,期盼能為美麗的福爾摩沙留存一片淨土!

臺灣位居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接處,百萬年來不停的造山運動、地層擠壓,造就許多高山峻嶺,而雪山山脈位於中央山脈的西側,呈東北—西南走向。雖然雪山山脈長達180餘公里,但因受到大漢溪、大安溪及大甲溪的侵蝕,而將此地域切割成北部的阿玉山階段山地、中部的雪山地壘以及南部的埔里陷落區。雪霸國家公園正位於雪山山脈最主要的一段——雪山地壘,地壘內的主要山峰由北至南包括大霸尖山、武陵四秀(品田山、池有山、桃山、喀拉業山)、雪山、志佳陽大山、大劍山、頭鷹山、大雪山等,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就有51座,名列臺灣百岳者共有19座,以雪山和大霸尖山最具代表。

大霸尖山高3,492公尺,臺灣舊誌稱為「熬酒桶山」,由於其山形特殊,山容壯麗,是雪山地壘北側最突出的山峰,素有「世紀奇峰」之美譽。相傳為泰雅族與賽夏族祖先發祥之靈峰。相距僅700公尺的小霸尖山比鄰而立,形如雙耳,泰雅人稱雙耳嶽。

東霸尖山 東霸尖山

雪山海拔高3,886公尺,為雪山山脈的最高峰,是臺灣地區的第二高峰。而「雪山」的名稱主要自泰雅族人普遍的稱呼——「Sekoan」,譯音為「雪高翁山」,後來簡稱為「雪翁山」或「雪山」。乃因泰雅族見到雪山南面的岩壁一直在崩裂直瀉,形成縱斷裂溝,而將此特殊地形命名之,意為「岩壁的裂溝」。

雪山周圍最惹人注目也最引起爭議的地理景觀,正是雪山山彙周圍的大崩壁。雪山主峰的東北側下方,呈東北方向開口長橢圓形窪地,日籍地理學者認為是圓谷(冰斗)地形。

北稜角 北稜角


雪山地壘以雪山為中心,呈放射狀分歧,大致可分為六道稜脈,分別為主稜(大雪山稜脈)、南支稜(雪劍稜脈)、北稜(雪霸稜脈)、北東支稜(桃山稜脈)、東南支稜(志佳陽大山稜脈)、及東支稜(雪山東峰稜脈)。其中在布秀蘭山附近由北稜向東分出的稜脈,經過品田山、池有山、桃山到喀拉業山以後止於蘭陽溪,也就是著名的「武陵四秀」;而從雪山到大霸尖山這段十餘公里南北縱向的稜脊,是雪山山彙中最高峻的一段稜脈,一直都受到登山探險者和原住民文化活動無限崇敬,大霸尖山首登者沼井鐵太郎不禁讚歎地寫下「這神聖的稜線啊,誰能真正地完成這大霸尖山至雪山的縱走,戴上勝利的榮冠,敘說首次完成縱走的真與美!」,因此自1928年起將這段山稜稱為「聖稜線」。

雪山山脈由始新世至中新世之板岩及變質砂岩為主之岩系構成,出露之岩層為始新世至中新世的輕度變質岩,變質程度由東南向西北漸減,因此雪霸國家公園區內的岩類主要以變質砂岩、硬頁岩及板岩為主。

雪山一號 雪山一號

歷經更新世以來的造山運動,由於受到來自東南方的菲律賓海板塊在臺灣東部與歐亞大陸板塊相撞的影響,褶皺及高角度逆斷層為最常見的地質構造,尤其是褶皺作用的地質景觀,其中最明顯的是武陵四秀中的品田山。在雪山東峰時,可清楚地看到品田山的岩層有急遽轉彎的盒狀褶皺(box fold)與東北向西南傾斜的地層滑動。

大小霸尖山地質圖 大小霸尖山地質圖

大霸尖山與其西南側的小霸尖山(高3,418公尺)並立於海拔約3,300公尺高的水平岩層基部上,這外表像個酒桶的大、小霸尖山是如何形成的呢?原來是地質構造與地形作用的交互作用下進行發育的。雖然大、小霸尖山下方的地層是由砂岩與板岩之互層構成,但山頂部分由砂岩及頁岩的互層所構成,一般傾斜平緩的厚互層之沈積岩區,往往呈現階狀山坡的地形特徵,由於砂岩的抗蝕性較高,保持著平頂山與陡崖的地形。在砂岩層下面的頁岩,其抗蝕性較弱,形成的邊坡斜度也較緩。大、小霸尖山的地形發育除了岩性外,也受節理控制。在略呈水平的砂岩層中,節理非常發現,因此地表水分容易沿節理面滲入,一旦結冰時,水的體積膨脹形成張力,加速岩塊崩落,這種楔裂作用通常從地表逐漸向下發展,經過長時間後,遂形成上狹下寬的疊狀地形。

司界蘭溪 司界蘭溪


雪霸國家公園範圍內河流的主要分水嶺是由大霸尖山南伸到大雪山的稜脊,以及由布秀蘭山向東延伸的支脈(武陵四秀),這人字狀的稜線及西北側山脈將河流分屬4個流域,東北方為淡水河本源的集水區,東南側為大甲溪流域,西部為大安溪流域,西北隅榛山及樂山以北則屬於頭前溪支流上坪溪集水區。由於「森林是水的故鄉」,這廣茂的森林涵養了臺灣東部、北部及中部地區的飲用水源,使得高山集水區的水源涵養及水土保持顯得格外的重要。
淡水河的最上游——塔克金溪(泰崗溪)與薩克亞金溪(白石溪),發源於大霸尖山一帶,大致是呈峽谷地形,曲流不甚彎曲,表現出最標準的上游性河谷。
大甲溪全長120餘公里,園區內的各支流如七家灣溪、司界蘭溪、志樂溪、匹亞桑溪等依序匯入,而成為臺灣最大溪谷之一。由於河流作用的盛行,可見到環山曲流、環流丘、佳陽沖積扇、河階、肩狀平坦稜等豐富的地形景觀。

全島最高水池——翠池觀 全島最高水池——翠池觀


大安溪流域幾乎佔了雪霸園區一半的面積,從最上游的馬達拉溪蜿蜒西南而下,匯入雪山溪、大雪溪、北坑溪後,才稱為大安溪,之後無名溪、南坑溪會合後而出國家公園範圍。其中馬達拉溪的泰雅原名意思是「褐色的濁水」,只要看見那染成紅褐色的河中礫石均會感到無限的驚奇。
觀霧地區的觀霧瀑布與榛山瀑布,大鹿林道東線瀑布,以及武陵地區的桃山瀑布(又名煙聲瀑布),展現出一種水文的魅力,其中桃山瀑布是位於桃山山腹,落差約50公尺,溪水順著階狀岩壁分為兩段式傾瀉為最。

注入七家灣溪的高山溪 注入七家灣溪的高山溪


臺灣高山湖泊並不多,本園區卻有傲人的全島最高水池——翠池(標高3,530公尺),其位在雪山與翠池山間的鞍部附近,其他尚有位於翠池西北方大約700公尺處的下翠池、位於志佳陽大山東南坡的瓢簞池(又名乳羊池)、位於武陵四秀的新達池和品田池等。
由於雪霸園區幅員廣大,氣候上涵蓋暖溫帶、冷溫帶及亞寒帶。若以氣象分區而言,園區可分為西北山區和中部西側山區等二個氣候型:雪山主脊以北地區,包括大安溪流域及大漢溪上游屬於西北山區,主要受西南季風及颱風豪雨之影響,年雨量約在2,500毫米以下;雪山主脊以南,思源啞口以西之大甲溪流域屬中部西側山區,年雨量因地形而有顯著偏差。總括雪霸園區的年雨量平均約為1,500毫米到3,000毫米不等,降雨大約是每年的5月到10月。

雪霸園區的氣候形態易受到山區地形稜脈分布與溪谷水汽的影響,故四季的氣候變化十分鮮明:初春時分的春雨及梅雨季,使得山區的天氣常細雨霏霏或鎮日水霧瀰漫;夏季有颱風及對流性驟雨的侵襲;雖是秋高氣爽,但若有大陸的冷氣團南下時,氣溫會急遽下降,此時山區的清晨可見到白霜滿地,偶有降雪的可能;嚴寒的冬季使山區積雪通行不易,常形成冰雪封山的狀況。

山區天氣的日變化也很大,夏日縱然上午晴空萬里,午後多半雲霧蔽空,下雨機率在50%以上。夜晚氣溫驟降,尤其是3,000公尺以上的地區更是在0℃左右,在最熱的七月亦有零下3.2℃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