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出

觀霧山椒魚棲地復育與工作假期

  • 作者:邱清安(國立中興大學實驗林管理處/森林學系)
  • 撰稿日期:105-06-16
  • 發布單位:系統管理

觀霧山椒魚(Hynobius fuca)是2008年才由呂光洋教授與賴俊祥教授所發表的臺灣特有種,由於其分布區侷限且族群數量稀少,很快就被公告為野生動物保育法之瀕臨絕種野生動物;而觀霧地區為觀霧山椒魚的主要棲地,但近年受颱風豪雨、土石崩塌等災害危及,亟須恢復其原有棲息環境。因此,我們希望應用觀霧在地的原生植物與資源,完成山椒魚棲地復育及就地保育。

觀霧山椒魚復育區的選定,其實是基於多方面的考量,也融合了許多人各式各樣的想法與建議,包括許多已離職或退休的同仁、巡山員、志工,甚至是熱心的國家公園警察、林業單位、民間人士。目前之所以會將山椒魚復育區選定在警察小隊後方,主要的原因:(1)山椒魚復育區的水源可來自於管理站水塔的溢流水,這樣既能免除能源使用並減少動力取水的風險之外,亦能充分利用現有的管理站生活用水管線;(2)鄰接山椒魚生態中心,可進一步將復育區的野外棲地與生態中心的館內展場解說加以結合;(3)位在警察小隊後方,易於就近管理,且能減少一些不必要的人為干擾。然而被選定的山椒魚復育區之原先環境,是處於火燒後的初期演替階段,上層林木以台灣二葉松為主,下層地被則以芒草優勢,這與觀霧山椒魚野外的生育環境是截然不同的生態樣貌,因此如何將此一火燒跡地復育為山椒魚棲地即是我們面臨的一大挑戰。

然而回到森林生態學的基礎,我們從此地的生態氣候圖分析中,可知復育區全年不缺水,雖然在冬季是降雨較少的季節,但由於復育區是位在新竹縣與苗栗縣交界的小稜線上,經常發生的雲霧必然能提高環境的濕潤度;而且復育區本身的土壤是健康的棕黑色森林土,並無不利於植物生長之環境障礙;再對照觀霧地區的植群調查資料,可以預知在長久之後,此地必然能逐漸恢復為火燒前之原有森林,只是此一自然演替的過程須要非常長的時間,特別是復育區之潛在自然植群屬於櫟林帶,諸如森氏櫟、大葉石櫟等大粒種子的殼斗科植物,其種子散播常是透過囓齒類動物,殼斗科植物若要在此地發芽、定殖、生長總是須要一些特別的機運。為了觀霧山椒魚的棲地復育,我們希望能仿照土地公種樹的原則,也就是一般所提的適地適種,利用當地的原生樹種來營造當地的森林,並且綜合種植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演替早期樹種與演替後期樹種,除此之外,我們也希望能融入更多未來在環教解說時能應用的植物生態環境給大眾體驗。

營造觀霧山椒魚復育區之森林環境會涉及到生態氣候學(ecoclimatology)、植物群落演替(plant community succession)、潛在自然植群(potential natural vegetation)等相關的理論,然而在國家公園內我們不僅認為應該使用臺灣原生植物(native plant),並且必須是觀霧當地植物(local plant)之在地種源,此為遺傳基因之必要考量。為此,我們在棲地營造初期想出了一種比較簡單且耗費勞力的笨拙方法,也就是剷除地表芒草後,到山坡下之溝渠挖取枯枝落葉及腐植質,大量鋪撒在地表,其好處包括:(1)覆蓋裸露的地表,減少表土流失之可能;(2)水溝內枯枝落葉及腐植質內含有許多昆蟲,可做為山椒魚之食物來源;(3)同時水溝內腐植層也累積了許多來自山坡上掉落的植物種子,而且這些種子也一定是當地的種源,鋪灑至地表後將增加當地樹種發芽生長之機會。另外,在觀霧周邊林道邊坡經常性的出現小崩塌,許多當地的小樹也會隨著土石而滑落,在清理道路的同時可將之移植到復育區之內。這些工作在初期是由管理站的同仁來協助完成,有時配合道路的搶通時程在天剛微亮便開始工作,有時為了取得要被清除掉的小樹,總是冒著雨將小樹移植回山椒魚復育區,有時剛開始不能理解復育工作意義,最後也能主動帶回被颱風刮落地面的著生蘭,讓美麗的原生蘭在復育區內再次開花結實;在整個復育的過程中,許多感動依然留存至今。

在觀霧山椒魚棲地復育的後期,由於在復育區與原始林之間仍有一片芒草地,可能阻隔了山椒魚的遷移路徑,為了打通復育區與原始林之間的障礙,我們培育了當地原生樹種的苗木,並且為了讓志工及民眾能共同參與山椒魚棲地復育工作假期,整個復育過程的工作被簡化為:

1. 剷除欲改善之火燒跡地上的芒草。
2. 培育準備改善芒草地所需之苗木,並於工作假期前對志工進行簡要說明。
3. 清點及記錄即將種植之苗木的種類與數量。
4. 於種植苗木前,對已砍除地上部之芒草連根挖除。
5. 實地種植大葉石櫟等觀霧山椒魚生育地之原生樹種苗木。
6. 苗木種植完畢後,架設可分解的竹桿並做為位置標記。
7. 至試驗棲地附近之水溝,挖取枯枝落葉及腐植質。
8. 鋪撒枯枝落葉及腐植質,藉以覆蓋裸露表土並增加潛在植物之種源,亦可能增加未來觀霧山椒魚所需之食物來源之可能。

在志工及民眾參與的棲地復育工作假期中,伴隨著一身泥巴的體驗,許多人留下了工作假期的回憶與感受:

「這兩天,我們玩的滿身泥味,營造了另一個充滿濃濃鄉愁的新棲地;在那裡,我們揮汗的時候說說笑,說笑的時候揮揮汗,溫馨且和氣…」

「如果山椒魚沒睡著的話,一定以為我們這群老中青少是在遊戲,而不是工作,因為隨時都有歡笑聲此起彼落…」

「藉由實際參與棲地營造的工作經驗及情感的投入,能夠真實地感受並認同這樣的理念,因為有實際親身參與,在解說的過程中,更能言之有物…」

「我們在從事自然解說工作的人,可能都需要尋找和長期耕耘一種紀錄自然、與自然對話的方式。也許是觀察與繪畫,也許是從植栽與手做當中,不斷累積一些與土地互動的環境參與經驗。透過勞動的汗水、經由工作間的領會與內化,解說的內容將不只是資料彙整與表達技巧,而是根植在自己的生命經驗當中,成為真正能夠感動自己和別人的一段分享…」

「此行深深感覺到您們對於自己工作的認真,及對生態環境的使命感,每一位都散發著與大自然一體的樸實深厚智慧,短短幾小時的工作參與,就能想像平常您們的辛苦與繁重,若不是對環境、對生命的熱愛,是決無法長時間持續下來的,還好這片土地還有您們的堅持!」

「這次開放親子參與,小朋友們像是參加遊戲的熱烈,也在參與中學習模仿大人,傳承了對於自然與生命的熱情…」

以工作假期方式來參與山椒魚棲地復育,除了讓志工及民眾協助整理環境、營造及加速演替為成熟多樣的生態環境外,亦為後續民間投入山椒魚之保育建立一個新的參與機制,讓工作假期的活動同時達成生物棲地復育之「物種保育」與「環境教育」之目標。

也許我們復育的山椒魚數量有限,但在觀霧山椒魚棲地復育的過程中,凝聚了前所未有的共同理念與理想,包括了公務人員與社會大眾。或許重要的並不是人們付出了多少心力,反而是山椒魚與森林給予我們一個親近自然的機會—真實的感受、良善自我的實現。

圖1. 觀霧氣象站之生態氣候圖,可知本區於冬季為相對濕潤(relative humid)外,其餘季節均為重濕(perhumid)

圖2. 恢復已退化生態系之過程:仿照自然演替之路徑,以生態復育來加速生態系結構與功能的恢復

(A) 復育前:試驗棲地為一典型火燒跡地,上層是臺灣二葉松、下層是芒草地,並不適合觀霧山椒魚生育

(B)復育中:剷除阻礙林木定殖及演替的芒草後,種植當地原生植物,鋪撒枯枝落葉,增加腐植質及原生植物種源,並佈置觀霧山椒魚可棲身之石片

(C)復育後:人力介入所復育之原生植物社會日漸趨近於觀霧山椒魚野外棲地,復育措施所增加的植物種類超過100種,提高了當地的生物多樣性

圖3. 觀霧山椒魚試驗棲地之復育前、復育中、復育後的整體環境變化

圖4. 觀霧山椒魚棲地復育後之監測:林木種類、大小、位置

圖5. 掉落地面之原生蘭(百合豆蘭、金草蘭),在復育區內再次回復生機

圖6. 觀霧山椒魚棲地復育之工作假期:
(A)位處原始林與復育棲地之間松林與芒草地、(B)在工作假期實際施作前之說明及討論、(C)砍除後之高山芒地上部,其地下部快速再萌發、(D)全面挖除高山芒地下部、(E)種植台灣紅榨槭、大葉石櫟等在地原生樹種、(F)至附近溝渠挖取富含各類種子的落葉腐植質、(G)鋪撒枯枝落葉及腐植質,以覆蓋表土並增加當地植物種源,亦可能增加觀霧山椒魚所需之食物來源、(H)做中學習與情感投入的工作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