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出

雪見遊憩區野生菇介紹

  • 作者:周文能 王也珍(中華民國自然與生態學會)
  • 撰稿日期:98-12-15
  • 發布單位:保育研究課

台灣因氣候與地型條件的變異很大,致菇類資源豐富,尤其森林中蘊育著種類眾多的菇類,台灣目前紀錄的野生菇類種數已高達1千多種。不僅如此,每次在野外採集發現的菇類,100種之中就有20~40種尚未發現的新種或新記錄種,對於菇類初入門者來說,台灣可說是賞菇的絕佳地點呢!菇類出現的季節大部份集中在5~10月,其中以5~6月(梅雨季)數量最多,而11~3月(乾旱季)就較為稀少。

雪見的菇類經調查一年後,共發現野生菇類有126種, 105種鑑定至種,其中包括有26種為台灣新紀錄種;其中屬共生型有33種,大多屬於紅菇科、牛肝菌科、鵝膏屬、絲膜菌屬及蠟蘑屬。以生態習性來區分,則腐生型有72種(包括3種寄生型)。

大多屬於子囊菌類、無褶菌類及傘菌類。以可食性來區分,則食用菌有34種,如側耳、毛頭鬼傘、金錢菇屬、小奧德蘑屬,乳菇屬、綠紅菇等,藥用菌類有11種,如靈芝、雲芝、木層孔菌(桑黃)、網紋馬勃等,毒菇有13種,如毒紅菇、球莖蘑菇、簇生沿絲傘、鵝膏屬等。除此,尚有未鑑定種有21種。

兹把雪見的菇類略分為五大類介紹:

 一、子囊菌類

子囊菌是已知真菌界中數量最龐大的一群,它們的有性生殖的孢子長在子囊(ascus) 內,稱作子囊孢子(ascospores)。孢子成熟後,會從子囊內釋放出來。子囊菌的個體大小差異很大,小的須借助顯微鏡才能觀察,如酵母菌,大的肉眼即可辨識,如盤菌、蟲草、羊肚菌等。但在野外肉眼即可辨識的子囊菌卻不多,在雪見目前只發現10種,最常見的是紅硬雙頭孢盤菌;黃橙色小圓盤形,多個聚生在掉落地面的枯樹枝上;而潤滑錘舌菌則偶發在潮溼地上,特別的是它的外表像是黃綠色的小鐵錘;是誰在步道旁亂丟橘子皮? 橙黃網孢盤菌喜在被翻過的破裂土表出現,數量多、加上顏色鮮艷(橘黃色),引人注目,又稱橘皮菌,有記載將其烘乾,可當配菜,是雪見子的囊菌類中唯一可食菇類;在大倒木上,有時會看到有白有黑的一顆顆小球散佈著,它就是頭狀炭角菌,炭角菌一般呈有稜有角或棒形,起初自己也很懷疑,直送到中研院此類專家鑑定才確定,好玩的是,隨手另寄送一種看起來像炭角菌的菇類,卻是匙形多柱殼,而非炭角菌,好在它是雪見子囊菌類唯一的台灣新記錄種。

二、擔子菌類-傘菌類(包括褶菌類和牛肝菌類)

擔子菌門最大的特徵在於它們的有性生殖時期,孢子長在擔子(basidium)外,稱作擔孢子(basidiospores)。擔子菌是真菌中的高等進化者,野外看到的大型真菌多屬此類,如木耳、靈芝、香菇等。

只要是看起來像一支小雨傘的菇類,有菌蓋(傘面)、有菌柄(傘柄)、有菌褶如是菌孔狀則為牛肝菌類(傘骨)三大特徵,就是傘菌類。傘菌類是雪見菇類的最大群,佔約70% (70種),其中33種為共生型,大多屬於紅菇科、牛肝菌科、鵝膏屬、絲膜菌屬及蠟蘑屬;紅菇科有19種,菌褶受傷會流乳汁的就是乳菇屬,其它是紅菇屬(12種),雪見最常見是綠紅菇(可食)、白紋紅菇、毒紅菇(顧名思義就是有毒)及點柄黃紅菇(有毒),濃香乳菇、紅汁乳菇、窩柄黃乳菇(皆可食)。其中綠紅菇,淡綠斑的菌蓋十分獨特,表面的花樣就像國外常用的百納被,因此英文俗稱其為綠棉被紅菇(Quilted Green Russula);點柄黃紅菇,土黃色瓣狀的外表,加上菌柄表面有著暗褐色腺點,因而得名,全株散發著一股難聞的腥臭味,彷彿提醒眾人它是個毒菇,生人勿近。牛肝菌科有5種(皆可食),其中有一台灣新記錄種為西藏金黃牛肝菌,具有鮮紅的菌蓋、鮮黃的菌孔,非常顯眼;美麗褶孔牛肝菌亦是如此美麗,只是為鮮黃的菌褶,這也是分類上的例外,但紅顏多薄命,常被其他菌類寄生;還有松塔牛肝菌,菌蓋和菌柄上長滿了老人斑似的黑褐色塊鱗,因此其英文名稱為林地老人(Old Man of the Woods),若是切開它的菇體,原本淡白色的菌肉和菌孔會逐漸轉為暗黑。鵝膏屬以前稱為毒傘屬,成員95%以上皆有毒,而且有的是無藥可救的劇毒,不可不慎,謹記最大的特徵是菌褶離生、菌柄常有菌環、加上菌柄基部膨大或有菌苞,就是此屬,紅托鵝膏可謂是蛇蠍美人,印證愈漂亮愈有毒的說法,個頭不大,卻因有個像剛烤好的波羅麵包似的鮮紅色菌蓋,在野外相當顯眼;此外,因其粉粉的乳黃色菌柄基部,露出了一大圈鮮紅色粗糙鱗片狀的菌托部分,因而得名。 
    腐生型又可細分腐木、腐葉、腐土生;腐木上常見有枝狀微皮傘、臭小臍菇

白圓小皮傘、利小菇等,有趣的是長根小奧德蘑看似是腐土生,但沿著假根挖掘,就可發現其實是從埋在土裡的腐木長出來,還有簇生沿絲傘,硫黃色的菌蓋,黃褐色的菌柄,全株狀似一把顏色亮麗的小傘,別看它個頭嬌小、模樣美麗,卻是含有劇毒的毒菇,誤食的話,還可能因而致命。腐葉生的種類不多,只有毛小皮傘和毛小菇。腐土生的有細鱗蘑菇、潔小菇皆為毒菇,而毛頭鬼傘則可食、現已經人工栽培成功稱為雞腿菇。

三、擔子菌類-非褶菌類

非褶菌類在外形上有和傘菌類相似的傘形、扇形,但還有喇叭狀、平伏、裂瓣狀或珊瑚狀等多種外形,外觀變化比傘菌類多。它們的共同特徵就是子實層不為褶狀,反而呈孔狀、平滑、齒針狀等等。同時,菇體的質地較為堅韌,有如皮革或堅硬如木頭,如多孔菌類的菇類常稱為硬菇。 
多孔菌類中最出名的是靈芝,或許是因為名氣大,常來不及長大,就已被採走;淡黃木層孔菌則是新秀,被當作桑黃,三不五時就有人採摘,桑黃顧名思義是長在桑樹的裂蹄木層孔菌,而淡黃木層孔菌則長在栲類植物,藥理不明,最好少吃為妙;其它還有彩絨栓菌,又稱雲芝,毛茸茸的菌蓋,飾有彩帶般同心環紋,非常漂亮,因而得名,故英俗名取其形其色彩,逗趣稱為Turkey Tail (火雞尾巴)。當然還有許多亮眼的多孔菌類如硫色絢孔菌、金絲趨木菌、相鄰小孔菌等。尖枝革菌分叉成珊瑚狀,是非褶菌類中唯一的共生菌,可食。

四、擔子菌類-腹菌類

腹菌類的菇類,子實層包裹在子實體裡面,它們的外形容易讓人大感意外,有球狀、星狀、鳥巢狀、筆狀,踢踢球形的子實體,還會吐煙呢!不只是外形奇特,功用也不少,有些能下肚,有的還能治病!

雪見的腹菌類只發現3種,球狀的為梨形馬勃及網紋馬勃,星裂狀為無柄地星,皆可作為外敷藥用,腹菌類只要見過它們的外貌,就很容易牢記不忘。

五、擔子菌類-膠質菌類

我們所熟悉的木耳、銀耳及較少聽聞的花耳,都是子實體呈膠質狀的菌類,分別屬於木耳目、銀耳目及花耳目。它們的菇體富含膠質,看起來有著果凍般水漾Q軟的感覺,所以又稱「果凍菌」。較鮮為人知的是花耳目的菌類,它們長相頗古怪,有的像腦瘤團塊,有的像鹿角樹枝。 
奇怪的是在雪見只發現2種銀耳類,其中還有一種未鑑定出學名,花耳目只有1種為黏膠角耳;照經驗木耳類在台灣的樹林中該是無所不在,或許是太熟悉了,才視若無睹,忽略了它的存在。下回到雪見可得好好注意,看它是真的不存在還是無所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