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出

科普文章 - 發現雪見昆蟲之美

  • 作者:科普文章 - 發現雪見昆蟲之美
  • 撰稿日期:105-05-27
  • 發布單位:系統管理

雪見森林遊憩區位於苗栗縣泰安鄉,海拔介於600公尺到2600公尺之間,年雨量豐沛,為大安溪注入了豐沛的水源。其中,雪見遊客中心位於泰安鄉的海拔1800公尺處,坐落於雲霧帶森林(cloud forest)內,此地區除大面積的原始闊葉林外,也有部分的混生林及人造林,各類型生態棲所,孕育出繁複多變的動植物相;其中,種類數量歧異多變的昆蟲,尤為引人注目。根據目前遊憩區相關研究調查結果,本地區之昆蟲種類,已知17目197科,依生態習性、取食偏好及環境適應等因素,出現於不同季節及棲所。漫步於園區內,若能留意步道兩旁及森林底層周邊,將不難發現這些適應力超強的六足類生物的蹤跡;其中,不乏大型美麗、造型特異者。在白天,森林底層及步道周遭,常可見泥圓翅鍬形蟲、條背大鍬等大型華麗的甲蟲,也常有金光閃閃、扮演分解者的屎羌郎糞金龜、雪隱金龜於森林底層低空繞行,按味道索驥,追尋牠的最愛;於林道上則可常見訪花的各類蝴蝶、熊蜂、蜜蜂及天牛等,四處飛翔尋找生命的泉源。到了夜晚,您若有興致,來一趟遊客中心廣場,將發現夜間昆蟲種類也非常豐富,螽斯蟋蟀的鳴唱,加上奇異多變的蛾類,宛如來到了一場盛大的服裝表演音樂會;此乃由於昆蟲具趨光性,廣場前的照明燈常吸引大量夜行性昆蟲前來,難得一見的長臂金龜、刀鍬形蟲、高砂深山鍬形蟲、平頭大鍬形蟲、大型天蠶蛾與各類華麗變裝主角的蛾類,都有可能將在這裡與你度過一個充實美麗的夜晚。

1. 泥圓翅鍬形蟲Neolucanus doro Mizunuma and Nagai, 1994 (日行性)

雄蟲大顎粗短、內緣具鋸齒,眼緣突出,翅鞘主要顏色為黑色,有紅色個體,光澤變異大、具光澤,後足脛節比後足跗節長,雌蟲與雄蟲相似。主要分布於中海拔,不擅於飛行,白天多於森林底層及林道上,近似種為紅圓翅鍬形蟲;於8-9月雪見遊憩區步道或林道上可見。

(蔡正隆 攝)

2. 紅圓翅鍬形蟲Neolucanus swinhoei Bates, 1866(日行性)

外觀與泥圓翅鍬形蟲相似,雄蟲大顎粗短、內緣具鋸齒,眼緣突出,翅鞘主要為紅色、具光澤,後足脛節比後足跗節短,雌蟲與雄蟲相似。常見於9-10月,主要分布於1000公尺以下低海拔,白天多於森林底層及林道上,前往雪見遊憩區沿線可常見爬行於林道上。

(蔡正隆 攝)

3. 黑雪隱金龜Phelotrupes (Sinogeotrupes) taiwanus (Miyake & Yamaya, 1995) (日行性)

成蟲翅鞘黑色,翅鞘上具縱紋,數量頗多,白天常見於雪見遊憩區森林底層飛行或於地面上爬行;主要為糞食性,常於糞便下方挖洞棲息其中,若附近有動物排遺,不難發現其蹤跡,常見於5-10月。

(蔡正隆 攝)

4. 雙色熊蜂 Bombus bicoloratus Smith, 1879 (日行性)

成蟲頭部及胸部密布黑色絨毛,腹部主為黑色,末端為橘色;足黑色,跗節褐色,後足有攜粉器,能夠攜帶花粉。常見於中高海拔,常在天氣晴朗時訪花,可於遊客中心附近鳳仙花上發現其蹤跡。

(蔡正隆 攝)

5. 高砂深山鍬形蟲Lucanus maculifemoratus taiwanus Miwa,1936 (夜行性)

本種為深山屬鍬形蟲中體型最大物種,頭部背方具特殊的圓耳狀突起,翅鞘深褐色,體表覆蓋金黃色短毛,為中、高海拔山區優勢物種,常見於6-7月,夜間具趨光性,可於遊客中心廣場周邊尋著。

(蔡正隆 攝)

6. 平頭大鍬形蟲Dorcus miwai Benesh, 1936 (夜行性)

成蟲體色黑色具光澤,體型及大顎略為扁平,大顎彎弧度小、中央處有一明顯的齒凸,翅鞘具縱紋,主要分布於中海拔山區,常見於5-9月,可在遊客中心燈下發現其蹤跡,為本園區優勢物種。(正隆)

(蔡正隆 攝)

7. 刀鍬形蟲Dorcus yamada (Miwa, 1937) (夜行性)

本種翅鞘黑色具光澤,大顎修長,近端部具1個尖銳狀齒突,齒突至大顎尖端間有2~3個小齒突,常見於6-7月,主要分布於中海拔山區,夜晚具趨光性,可於遊客中心廣場周邊發現其蹤跡。

(蔡正隆 攝)

8. 長臂金龜Cheirotonus formosanus Ohaus, 1913 (夜行性)

本種為三級保育類昆蟲,是台灣本島最大型的金龜子,數量較稀少,常見於6-9月,主要為夜間趨光,雄蟲前足約長於體軀一半,體色暗褐色、翅鞘上具黃色斑點,雌蟲與雄蟲相似,前足無特化延長,可於遊客中心廣場周邊發現其蹤跡。

(蔡正隆 攝)

9. 黃盾背椿 Cantao ocellatus Thunberg,1784 (日行性)

成蟲全年可見,分布於中、低海拔,常可於遊憩區的血桐、野桐、白匏子等大戟科植物上發現。體長18~26 mm,體色變異大,蛋黃色至深橙色皆有,盾背具有明顯1-2-3白色斑紋,白斑內常具黑斑,盾背前緣兩側有時亦具類似斑紋,前胸背板則為較不規律的4-4斑紋。母蟲多產卵於葉背,具有護卵的行為。

(蔡正隆 攝)

10. 五彩枯斑翠尺蛾 Eucyclodes gavissima aphrodite Prout, 1933 (夜行性)(日行性)

尺蛾科的五彩枯斑翠尺蛾較易辨識,廣泛分布於台灣的中、低海拔山區。展翅大約37 mm,翅背面為綠色,分布白色斑點,前翅具有一深色斑點,向後方沿伸出一條白色波浪狀花紋。成蟲於五六月間出現,夜晚具有趨光性,可於遊客中心廣場燈下發現。

(蔡正隆 攝)

11. 閃光苔蛾 Chrysaeglia magnifica taiwana Hampson,1914 (夜行性)

本種為燈蛾科苔蛾亞科的成員,幼蟲喜好取食苔蘚、地衣。成蟲活動於中、低海拔山區。呈橙黃色,具金屬光澤,前胸背板兩側有藍黑色斑紋,翅周緣為藍黑色,翅前緣及翅中央各有一條藍黑色粗橫向帶狀斑紋。有趨光性,可於遊客中心廣場燈下發現。

(蔡正隆 攝)

12. 話筒舟蛾Acmeshachia gigantea (Elwes, 1890 ) (夜行性)

前翅前緣上的灰色帶狀斑紋形似話筒,故得名;用特徵來記昆蟲的名子,很容易讓人印象深刻,不過除了話筒,前翅的紅色花紋也很具有特色,看起來很像高級的木頭花紋。具趨光性,可於遊客中心廣場燈下發現。

(蔡正隆 攝)

13. 大透目天蠶蛾Antheraea yamamai superb Inoue, 1964 (夜行性)

本種為大型天蠶蛾,展翅可達16.5~18公分,其大小在天蠶蛾中僅次於皇蛾,翅膀黃褐色,翅前緣有一條帶狀白色條紋,翅外緣內區具一明顯長形波浪條紋,翅邊緣具一條鑲白邊的黑帶,前、後翅中央皆具一個擬眼紋,眼紋上方為桃紅色、中間具一黑點,翅上會有一直條紋、一波浪條紋與眼紋、翅後緣為成一區塊,與其相近的種類可利用翅上的眼紋進行區分。具趨光性,可於遊客中心廣場牆上發現。

(蔡正隆 攝)

14. 黃豹天蠶蛾Loepa megacore formosensis Mell, 1938 (夜行性)

本種體型較小,展翅75~90 mm。從翅基到翅緣有五條明顯的波浪花紋,近翅基為較短較寬的紅色波紋,最靠近翅緣的則是近白色,中間三條皆為褐黑色為主,前後翅膀中間各有一枚紅色的擬眼紋,眼內具黑色的細紋,非常的醒目。具趨光性,常可於遊客中心廣場牆上發現。

(蔡正隆 攝)

15. 三斑聯苔蛾Cyana formosana (Hampson, 1909) (夜行性)

本種又名臺雪苔蛾,大約3-4公分,翅底色為白色,前翅基部3個大型圓弧形條紋,前翅中間近翅外緣有三個明顯的黑色斑點,為本種命名的主要特徵,十分引人注目,斑點後及近翅末端各有一橫向紅色條紋。有趨光性,可於遊客中心廣場燈下發現。

(蔡正隆 攝)

16. 灰黑美苔蛾Barsine fuscozonata (Matsumura, 1931) (夜行性)

本種翅底黃褐色,密布橙紅色斑紋,前胸背有6-1-1黑斑。翅上有明顯3條黑色橫帶,上下兩條各呈W字型,中間分隔為條型橫線,橫帶前羅列桃紅色的斑塊或呈放射狀,下方W橫帶後有7-8條黑色長型條紋,由後接著桃紅色條紋。此種色斑條紋似有規則排列,令人百看不膩。有趨光性,可於遊客中心廣場燈下發現。

(蔡正隆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