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出

親愛的,我把「果、菜園」變小了!

  • 作者:蔡尚惪、徐憲生、劉玉釵(環球技術學院環境資源管理系)
  • 撰稿日期:98-11-15
  • 發布單位:保育研究課


早於南朝後期黃閔所著之「太平御覽」中「武陵記」即記載;武陵山中,有避秦人居之,尋水,號桃花源。物換星移!原位於中國大陸湖南省桃源縣西南的武陵桃花源,在1958年臺灣中橫公路支線通車後,「臺灣榮民農墾服務所」的墾荒隊伍在臺中縣和平鄉進行森林作業與農墾活動時,也發現了這樣一處寶地,當時深刻體悟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之名文「桃花源記」中所言:「晉太元中,武陵人,……。山有小口,髣彿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因此,於此地設立「武陵農墾區」(1963年正式命名為「武陵農場」),時至今日,武陵地區之分區管理單位除退輔會,尚有雪霸國家公園、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以及臺中縣政府。

三、四千年前即有第一代武陵人落腳於武陵七家灣溪畔,而第三代武陵人-泰雅族人,有原住民七戶人家於此墾耕,而因武陵農場之設立,透過協調與補償,將此七戶人家調遷至環山部落,此即為「七家灣溪」命名之由來(劉益昌,1999)。武陵農場成立之初,以安置國軍退除役官兵從事農業生產為主,自1990年起分2期發展12年觀光轉型計畫,期使農業與觀光發展相輔相成,以達產業經營與環境保護二方面兼籌並顧,確保資源之社會、經濟與環境等三面向的永續利用(武陵農場為民服務白皮書,2006)。


1978年武陵農場為保育臺灣櫻花鉤吻鮭的棲地,將緊鄰七家灣溪6.0 ha的果、菜園收回,初期種植山櫻花、青楓、柳杉、臺灣杉等樹種,至今已有完整植群結構;又1995年將七家灣溪濱岸(riparian) 50 m劃為保護區的核心區,並釋出20.0 ha鄰近濱岸的蔬菜地,供林務局等相關單位造林,同年4月進行「觀魚台附近棲地改善造林暨沿岸植生復舊」計畫,完成楊梅、楓香、青楓、山枇杷、青剛櫟、山肉桂和臺灣赤楠等4,000餘株苗木造林作業;此後,1996年3月進行「七家灣溪果一區沿岸保護帶復舊造林」計畫,完成楓香、青楓、山枇杷和青剛櫟等約計190株大型苗木造林作業;復因1997年10月1日農委會公告與此處成立「臺灣櫻花鉤吻鮭野生動物保護區」,將原農業用地改為造林植樹,以擴大棲地保護面積,其中武陵路旁10.0 ha的果、菜園逐步收回做為緩衝帶,並種植山櫻花、青楓、臺灣烏心石等苗木;1998年3月進行「大甲溪上游武陵地區植樹造林工程」計畫,完成楓香、臺灣烏心石、山肉桂、青剛櫟和楊梅等共約360株大小型苗木造林作業;1999年3月辦理「一棵樹~一條鮭種樹活動」,於七家灣溪段旱32、33地號土地栽植山肉桂、青剛櫟、臺灣烏心石與楓香等500餘株;又2000年3月進行「永遠的國寶魚-臺灣櫻花鉤吻鮭」保育系列活動,於七家灣溪段旱26、28和105地號土地栽植山櫻花和青楓等數千株;2001年武陵農場配合保護區劃定轉型經營農地縮減,提供造林面積共36.3 ha;而於2004年行政院針對七二水災決議;其中指示武陵等四大輔導會農場改以人工造林(約計81.0 ha),此外,雪霸國家公園亦持續進行七家灣溪濱岸植群復舊,於原屬農業開發區的河階地大規模造林,以涵養水源並改善景觀(王敏昭,2003;林永發,2004;廖林彥,2004;顧芝寧,2004)。

2006年3月27日雪霸國家公園辦理「2006武陵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系列活動」,推動「高山植樹造林」,種植青楓苗木,又2006年7月21日武陵農場之高山植物園區開幕,其面積廣達10餘公頃。在各管理單位的協力合作與努力之下,兼顧生活、生產、生態之「三生」原則,武陵地區之果菜園面積已減少數十公頃,期望徜徉於臺灣中部的武陵山水間,能永遠保有如盛唐田園詩人王維之樂府名詩「桃源行」中的景致與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