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出

國寶魚的佳餚-水棲昆蟲

  • 作者:郭美華副教授(中興大學昆蟲系)
  • 撰稿日期:98-09-15
  • 發布單位:保育研究課

櫻花鉤吻鮭早在1984年公告為珍貴稀有動物,被稱為「國寶魚」,但你知道牠吃什麼嗎? 雖然日治時代就從解剖櫻花鉤吻鮭的胃,知道國寶魚的主要佳餚是水棲昆蟲,但由於水棲昆蟲大多生長於水中,因此不容易被大家所發現,所以想必大家對水棲昆蟲的認識也不深吧!

只要生活在水裡或水面的昆蟲就叫牠「水棲昆蟲」,也有人說成「水生昆蟲」。水棲昆蟲約佔所有昆蟲種類3﹪,目前已被人類命名的昆蟲種類約有120多萬種,換算下來,水棲昆蟲約占3萬6千多種,但若依昆蟲學家估計地球上的昆蟲有3000萬種的話,那麼水棲昆蟲就約有90萬種,你是否被這樣的數據嚇到了?其實在武陵地區溪流中的櫻花鉤吻鮭,所吃的水棲昆蟲有6目26科45種之多而已,如蜉蝣、石蠶蛾、石蠅、蜻蛉、扁泥蟲、搖蚊、大蚊等,有時只要翻開河底石塊,即可用肉眼發現牠們的蹤跡哦!

水棲昆蟲所生活的環境若依水流動與否來分,可以分為「靜止水域」如池塘、湖泊等與「流動性水域」如溪流、河川等兩大類,所以櫻花鉤吻鮭現存武陵地區的溪流,屬於「流動性水域」。水棲昆蟲因體型小加上身體的特殊型態特化,使牠們可以棲息在溪流底的石礫間、大石頭的縫隙與裂縫中,甚至住在不穩定的沙粒間哦!避免被溪水沖走。 


大多數的水棲昆蟲成蟲都具翅,可飛離水面生活,使這些昆蟲可生存於陸地及水域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中。以下只針對蜉蝣目及毛翅目簡介。

蜉蝣目:世界已知 37 科 3000 多種,台灣已知43種,武陵地區有 7 科11種。蜉蝣的生活史要經過卵、稚蟲、亞成蟲和成蟲四個階段,屬於不完全變態中的前變態(少了蛹期、多了亞成蟲階段)。蜉蝣將卵產在水中;每粒卵上都盤繞著向外伸展的纖毛狀物質,以便卵纏水草或水底的砂石上。卵孵化成稚蟲,稚蟲期多在水中生活,以水生植物、藻類、水底碎屑等為食,是河川水質污染的指標昆蟲之一。老熟稚蟲會出水面脫皮為亞成蟲,亞成蟲與成蟲相似,但體色比較暗淡,會再次蛻皮才是成蟲。稚蟲變為成蟲需要蛻皮兩次,再加上口器退化不能進食,消耗許多能量,壽命短,所以有"朝生暮死"之說。

毛翅目:通稱石蠶蛾,世界已知45科11,000種,台灣已知44種,武陵地區有7科12種。成蟲長得和蛾很像,但翅上具毛不是鱗片或鱗粉,觸角呈絲狀,不是羽狀哦!且有往前直伸的習性,通常在植物叢間活動,黃昏時,才在溪流附近飛翔交尾。白天很少活動,飛行能力不佳,幼蟲體型屬中大型,常成為蛙類、魚類、河烏的食餌。幼蟲體內有發達的絹絲腺,能將小石塊、泥土、枯枝落葉拌合本身所分泌之絲質結巢,例如長鬚石蠶會吐絲或以小石塊建造固定的巢,以水中之有機物或藻類為食,也是河川水質污染的指標昆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