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出

捕霧,捕夢 !

  • 作者:林博雄(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 撰稿日期:100-03-15
  • 發布單位:保育研究科

2009年夏天執行雪霸國家公園第一年度觀霧地區的「捕霧」行動之後,應管理處要求寫了一篇短文「捕捉雲霧?!」,交待說明一群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大小男生們,如何在雪霸國家公園觀霧遊憩區設置了「雲霧偵測攔截整合裝置」(Fog Detection and Interception Device,FDID),企圖瞞著老天爺躲在觀霧管理站一旁的樹林內,偷窺飄渺來去的「雲霧姑娘」。話說到了第二年(2009到2010夏天),這些男孩們再繼續擴大偷窺範圍和工具,包括擴展巨木林道觀察點、建造霧風洞和測試衛星的眼力,繼續做這場「捕霧大夢」。

巨木林道2.5K樹林內觀察點是因應解說志工和山椒魚生態影片陳導演的回饋,他們都在追問我,樂山林道的東邊西邊都有雲霧,那一邊比較多,持續比較久?山椒魚生活圈和霧的關聯?因此我們多擺設了一套戶外防水型曠時照像機和氣象站,默默地陪著山椒魚一起在雲霧姑娘的幽暗潮溼裙擺下,欣賞落日和擔心著電池電力。「霧風洞」又是什麼「碗擱」?我們異想天開並且很認真投入幾個月時間,在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臨時搭建一個340公分、60平方公分的長條型通道,通道一端擺入霧水產生器,通道另一端調整風扇速度吸入霧水,通道中間擺入一片捕霧網樣本、風速計和水量蒐集器,這些設計是要代替老天爺的嘴巴來吹送人工水霧通過攔截網,目的無他,就是為了滿足蛋頭科學家們「定量數據記錄」的本性,然後他們也趕在系館消防安檢發現前把它拆解精光。同時我們也在發夢,可不可以要求天上的氣象衛星努力放大瞳孔,幫助我們看一看觀霧山區或全臺灣山區雲霧有沒有發生,說不定可以創造個「來去看雲海」網路通報系統。

當然,老天爺絕不會輕易跟我們達成協議,尤其祂是特別討厭自以為是、不懂閒情浪漫的蛋頭科學家們。

霧風洞示意圖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霧風洞(Fog Tunnel)量測現場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霧風洞(Fog Tunnel)量測現場


我把回憶倒著來說,放大瞳孔的氣象衛星(中央氣象局研發的日本氣象同步衛星兩道水氣頻道的低雲/霧判別法),和我們在觀霧現地守候雲霧發生的比對結果,失敗 (聽到老天爺在偷笑)!目前這套衛星遠觀概念只能用在夜間的海面,山上的霧水很難和低雲區隔,全島「來去看雲海」網路通報系統有待時日再克服衛星資料解析度和地面驗證等細節。「霧風洞」往復實驗結果方面,得到的量測數據確實證明我們採用的捕霧網(來自農業園藝界常使用的某一款遮蔭網布),攔截霧水效果等同於國外學者在智利的實驗;換句話說,誰都可以參考我們的捕霧網自行去「撈霧取水」,並且可以把你的調查數據跟全球志同道合的科學家交換。

那麼,樂山林道的東西兩邊「捕霧」的差別到底有多少?我們每 1~2個月跑上山收錄的資料顯示,樂山林道的東邊(觀霧管理站)霧事件發生的頻率是86%,在不同月份霧事件發生的相對性機率,以4月份(15.8%)和10月份(2.4%)分別是最大和最小月份;白晝四個時段霧發生相對頻率由高而低排列是下午27.3%、上午25.3%、清晨24.1%、黃昏23.3%,每一時段都差不多。相對地,西邊的樂山林道(山椒魚棲息地)霧事件發生頻率則高達96%,比東邊的86%還高,山椒魚棲息地果然偏好雲霧飄渺的地點,不過單月份最大和最小相對發生機率分別是12月(20.7%)和3月(5.9%)。白晝四個時段之中,霧發生相對頻率由高而低排列是下午41%、上午29%、清晨16%、黃昏14%;氣象資料也顯示西向坡的山椒魚棲息地,較東向坡的觀霧管理站來得潮濕和低溫,特別是在中午之前直射陽光尚未照射到西向坡的巨木林道,樂山林道東西兩側溫度和濕度差值在有霧日之時更放大將近2倍,這些數據突顯了山椒魚生態環境的特徵。綜合言之,觀霧遊憩區「無雨有霧」天氣類型下,水平降水量(霧)約是垂直降水(雨)的11%,如果再將「有雨有霧」天氣類型也併入計算,霧水量可以是全年雨量的34%之多,看來「森林保水」可以更大聲說出來了。

這一場捕霧夢終於滿意地醒來,下一階段徳國來的朋友們邀我一起去溪頭繼續捕霧,他們更絕,這一趟還要量一量霧水的化學成份;萬一結果是壞消息,那就等著管理單位把我們這群無聊的科學家們轟出去!

巨木林道HOBO氣象站與RECONYX數位照相機

巨木林道HOBO氣象站與RECONYX數位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