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泰雅族及賽夏族的童謠採錄工作,除了學者們零星採錄的文獻外,相關紀錄幾乎是少之又少。為挽救瀕臨消失的文化資產,雪霸國家公園委託苗栗縣原住民族文化藝術協會收集轄區內泰雅族群、賽夏族群具代表性的傳統童謠,再以現代室內樂、傳統樂器及數位合成樂器重新進行編曲伴奏和兒童演唱。另外,亦以大霸尖山、武陵、觀霧、雪見、汶水遊憩區等5個景點為背景,進行戶外拍攝錄影,將孩童與大自然融合為一體的真實畫面,製作成一套CD+DVD的有聲出版品。 希望藉由此有聲出版品,讓臺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了解雪霸國家公園轄區內泰雅族及賽夏族童謠的內涵及天真有趣的一面,並回到文化母體的本質,以簡單純真的聲音,牽引到部落兒童「快樂」、「永恆」的歌謠世界。
曲目名稱:一首來自小河的情歌曲目名稱:知亞干隨想曲目名稱:聲動部落曲目名稱:敘事曲曲目名稱:鈴聲鼓樂曲目名稱:與矮靈共舞曲目名稱:跳月
本影片以「人」為主軟性訴說故事,藉由研究學者口中闡述冰河地形研究,從地質環境為架構,帶入聖稜水系、氣候,引出生活棲止於此的動、植物,以及在此活動的人。雄偉的山景、風雪、暴雨、溪流,在氣勢磅礡的音樂襯托之下,帶出聖稜線的壯闊與美麗。
長久以來,貓頭鷹是一種帶著神祕色彩的大型掠食性生物,牠們隱身於黑夜,觀察不易。而臺灣最大且為依山傍水的貓頭鷹—黃魚鴞,更是最神秘、珍貴且重要的物種。 為讓民眾更加了解黃魚鴞的生態面貌,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於103年出版「暗夜謎禽—黃魚鴞」生態影片及解說書籍,將累積多年的研究資料轉換為可讀性較高的科普解說教育影片與書籍,希望透過紀錄片與書本讓民眾進一步了解高山溪流環境中黃魚鴞生活史與在生態上的重要性。
雪霸處於民國100年委託理性知識文化藝術公司陳進發導演拍攝「臺灣櫻花鉤吻鮭紀錄影片-飛越七家灣」製作案,藉由陳導演投入臺灣櫻花鉤吻鮭生態紀錄工作超過20年之精彩影像,將雪霸國家公園成立初期至今的保育、復育工作,包含人工繁殖、植樹造林、拆除攔砂壩和異地放流復育等,完整呈現出一部臺灣櫻花鉤吻鮭保育史。故事中特別強調「希望」,因為對生存的希望,讓臺灣櫻花鉤吻鮭不斷往前跳躍,奮力地撇過巨石,越過激流,只為了綿延冰河時期的勇氣與榮耀,亦為片名「飛越七家灣」所要傳達的精神。
觀霧山椒魚是在1996年在觀霧地區首次被發現,與已被記錄的三種台灣現存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阿里山山椒魚」、「台灣山椒魚」,在體型、體色明顯不同,因此被認為是一種新種,觀霧山椒魚也因此與櫻花鉤吻鮭、棣慕華鳳仙花,名列雪霸國家公園特有的珍稀物種,牠的數量稀少,是一億八千萬年前的活化石物種,彌足珍貴,國內因為對牠的生活史不了解,保育工作困難重重,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三年前委託拍攝這部生態紀錄影片。
本片帶您走訪觀霧遊憩區,讓您感受濃蔭綠流,在一片綠意的山光水色裡享受清新、寧靜,讓您以輕鬆的心情倘佯於森林之中,靜下心傾聽大自然的聲音,真正享受大自然薰陶。
首部曲-打開生態視窗二部曲-體會生態內涵三部曲-交流生態體驗
在雪霸園區從事山野活動時,必須做好事前的準備,注意登山、健行安全,更要有正確的山難自救觀念,以避免山難的發生。提醒山友在從事登山、健行活動一定要結伴同行,登山前的行程、計劃須慎密完整,讓每位隊員都徹底瞭解,並派對山區活動、計劃瞭解的人擔任留守。除要準備充分的糧食水源、禦寒衣物及登山地圖、指南針及適當通訊裝備外,更要有登山經驗之專業領隊帶路。
在七家灣溪裡悠遊的一群野鴨,就是從古至今被傳頌浪漫又恩愛的鴛鴦,母鴛鴦眼睛周圍的白線條,弧度柔美就像美女的眼睛,公鴛鴦除了鮮豔的外衣,尾部還有一片叫做思羽的黃色羽片,牠們是來自東北亞的候鳥,擅長飛翔也能在水中自在生活,每到冬末春初的求偶季節,就可見許多公鴛鴦為了爭風吃醋打成一團。
本片帶您走訪武陵遊憩區,讓您感受七家灣溪鮭魚悠游,在一片綠意的山光水色裡享受清新、寧靜,讓您以輕鬆的心情倘佯於森林之中,靜下心傾聽大自然的聲音,真正享受大自然薰陶。
本片介紹雪霸國家公園豐富的環境及生態資源,本園區以雪山、大霸尖山為主軸,園內高山林立,景觀壯麗,四季皆有不同的風情。台灣特有的櫻花鉤吻鮭、寬尾鳳蝶及隸慕華鳳仙花,亦是園內重要的生物資源。
寬尾鳳碟1932年在宜蘭縣山區被發現,當時被視為稀世珍種。日據時代結束後,新發現的棲息地增加,觀察、採集紀錄也增加,但整體而言臺灣寬尾鳳蝶仍被視為最美麗而珍貴的蝶種,以致被人視之為國蝶。目前已知本種以台灣檫樹為食巢,而該樹種亦被認為是珍稀樹種。
為了古老的約定 為了邀請您那幽幽蕩蕩 穿梭於山 於嵐 於深壑淺灘的魂魄歸來 聽我訴說 歉意與感恩 而您拄著藤杖 沿著溪流 捎來森林的耳語 細細切切 要我在呢喃的祭歌中 感受體悟 paSta’ay莊嚴的反省與心靈的和解 呼喚您 BaKi’Ta’ay 從我的內心深處 以矮靈之名
賽夏族的傳統音樂(包含矮靈祭歌),一直是關係著祖先文化傳承的大事,透過每十年一大祭、每兩年一小祭的莊嚴、神秘的矮靈祭典活動,賽夏族傳統的祖訓、語言、祭歌、舞蹈及莊嚴肅穆的祭靈儀式,得以延續。而傳統民歌、童謠及一般生活歌謠可蒐集的已為數極少,從數次的普查採集資料中,南、北賽夏族的傳統音樂並無極大差異。 本片收集雪霸轄區內賽夏族北群的相關賽夏族傳統歌謠(包含童謠、創作歌謠),並配合現代編曲方式的伴奏,重新進行演唱及錄製。除了重建賽夏族音樂的原貌並賦予時代新的詮釋。
這裡,是臺灣積雪最深,也是臺灣冰河最活躍的地方……。冰河形塑的雪山,泰雅族人稱它「石頭山」(Babo Ha‘gai)。 雪山頂峰之下,山巒起伏綿延不絕,針闊葉混合林、檜木林、冷杉林、和玉山圓柏林,隨著海拔高度依序而生,它們猶如綠色魔毯,覆蓋雪霸大地,匯聚成壯闊的「聖稜樹冠」!
是誰 無聲無息地漫步而來 若有似無的纏繞流轉 纏繞萬物 流轉萬年 纏繞出 夏葉 秋椏 冬苞 春燦 流轉在 山巔 水涯 石間 古道 孤獨而靜好 朦朧而清醒 無窮無盡 天荒地老 是霧 如是觀霧
一個人走過30年的歲月,會在生命中留下什麼? 一個環境跨越30年的日昇月落,會有多少改變? 一個團隊經歷30年的轉變,還有多少人可以彼此守候? 30年的堅持,我們為歷史留下見證, 在每個曾經用心走過的印記裡, 預見未來
為詳實紀錄雪見地區的自然與人文資源特色,我們利用三年(111-113年)的時間,拍攝製作本影片,以做為未來雪霸國家公園推廣自然生態、推動人文藝術與環境教育解說工作之素材。隨著時代的改變,大多數獵人現在已經很少上山狩獵。因此我們想透過「獵人轉型成為雪霸國家公園保育巡查員」的人生經歷,來分享人與萬 物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土地之間,所觸發令人動容的故事,並藉此融合整個雪見地區的相關動植物生態、地形景觀、以及其成長與茁壯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