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屬於最古老的陸棲生物群,是由兩生類演化而來。爬蟲類的體表由鱗片或硬殼(骨板)所包覆,大部分的爬行動物是卵生動物,某些有鱗目能夠直接生下後代,例如卵胎生或胎生的方式。它們不能產生足夠的熱量以保持體溫,所以會隨著環境溫度而改變,與兩生類一樣都屬於變溫動物。臺灣約占全世界陸地面積的3 ‰,卻擁有2目13科86種以上的原生種陸生爬行類(如蛇、蜥蜴及烏龜類),約占全球的1 %,屬於爬行類多樣性高的國家。
體長最大約為25公分,尾長約為體長2倍,背脊高,身體微側扁,體色隨環境改變,體背底色以綠色為主,可變為暗色型,雌性體腹面及下頷均為綠色,雄性則為白色;雄體具明顯之鬣鱗、喉垂,唇部上下常有黃白色斑,側邊黃或綠色之縱帶較明顯,雌體體色較單一。
全長不超過23公分,尾長約體長2倍,為目前台灣攀蜥屬體型最小者。背部底色以黃褐色為主,口內側及舌具黃色,具雌雄二型性,雄性有較明顯之鬣鱗及喉垂,喉部具明顯銹紅色斑塊,體側較明顯的黃、綠色縱帶,雌體體色較均一,喉部不具斑塊或具微黃色斑塊。
全長可達31公分,尾長約佔全長三分之二,為目前台灣攀蜥屬體型最大者。背部底色以黃褐色為主,口腔外緣呈白色,頸部底色為灰色且常帶有白斑,但雌性較不明顯。背脊高且身體略側扁,雄性具較明顯之鬣鱗且喉垂較明顯,體側黃綠色縱帶較雌體明顯。
全長不超過13公分,軀幹長約5~6.5公分,背部主要為褐色或深褐色,頸部至尾部的背面中央有深淺交錯規則分布的斑塊,背部細小粒鱗間夾雜大型的疣鱗,指及趾端明顯擴展,其下之皮瓣為單列。
體長最大可達9公分,體粗短,尾長約為體長1.5倍,後腿內側近股部之鱗片大且排列不規則,幼體背部以黑色為底,上有五條金色縱紋延伸至尾基,尾呈鮮豔藍色;成體背底色轉為淺褐色,背上金線及藍色尾巴漸不明顯,頭及身體兩側常有紅斑。
體長可達12.5公分,尾長約為體長1.5倍,體細長後腿內側股部之鱗片排列規則。背部呈褐色,身體兩側自吻部過眼延伸至尾基各具一深褐色縱帶,腹部為白色或微黃,幼體之尾巴末端常帶有紅色。
小型蛇類,全長最大可達80公分,身體體色一致,呈黑色、橄欖色或黑褐色,體鱗共有25列,於陽光照射下具金屬光澤且光滑無稜脊,緊鄰尾下鱗的第一列尾鱗明顯大於第二列尾鱗。
中型蛇類,全長最大可達160公分,身體大多呈黃褐色,少數為鉛灰色,上有許多黑褐色橫斑。頸部和身體相當細長,呈現頭大體細長的特色。身體左右側扁,瞳孔垂直。
小型蛇類,全長不超過40公分,頭小且頸部不明顯,眼睛小,身體以紅棕色或棕黑色為主,具8~10條不明顯細縱紋,陽光照射下具金屬光澤,尾短且尾端縮成角質化尖刺狀。
中型蛇類,全長可達140公分,頭頸部有三條黑色橫帶,身體底色為灰黃色,上有許多規則菱形黑斑,其外緣與中間各有黃色細邊橢圓形斑塊。
中型蛇類,全長可達160公分,身體底色為紅棕色,上有大型黑色橫斑,偶爾體側的紅棕色顏色較深而呈黑色。
中型蛇類,全長最大達110公分,身體細長,黑白相間環紋似雨傘節,但身體後方的白色環紋較寬,且環紋破碎不規則。
中小型蛇類,全長最大可達120公分,花紋似龜殼花,體背以褐色為主,綴有規則暗色菱形斑,體腹為雜有花般的暗色鱗片,頭呈明顯三角型且具大型鱗片,頭頂顏色一致,瞳孔為圓形,身體各鱗片的稜脊明顯,受刺激時身體呈扁平。
中型蛇類,最大全長150公分,身體呈棕紅色或棕色,頭頂中央有一黑色縱帶,眼睛後方有一黑色縱帶延伸至第一圈黑色環紋,身體約有10個黑色寬環紋,隨著年紀增加而漸不明顯。
大型蛇類,全長最大可達220公分,身體呈橄欖黃色,前段常有黑色菱形斑,後段背部有二條黃色縱紋,眼後方有一明顯黑色縱帶延伸至頭部後方。
中型蛇類,全長可達1公尺,頭頸部背面有一倒V形紅褐色斑紋,眼後至嘴角處有一黑褐色縱帶,身體前半段的背側中央具較規則灰褐色菱形斑,後半段的菱形斑則常連成一褐色縱帶。
小型蛇類,全長最大可達70公分,身體呈棕褐色,雜有黑色、土黃色的小斑點,頭頸部有一寬而明顯的黑色斑紋,眼睛斜下方及嘴角上方各有一黑色斑塊。
小型蛇類,成體體長約60-70公分,體色以黃褐色為主,具黑色橫紋,帶有鱗脊之鱗列在5列左右,左右咽鱗不對稱,虹膜為黃色。
小型蛇類,全長最大達70公分,體背部鱗片完全光滑無鱗脊,身體略側扁,頭頸部有W字型斑紋,眼較突出呈圓形,眼睛虹膜呈橘紅色,眼下有黑色斜紋,左右咽鱗不對稱。
全長最大可達190公分,全身由黑白相間之環紋構成,背部中央之黑色環紋寬度明顯較白色環紋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