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霸國家公園園區擁有從低海拔闊葉林一直到溫帶高山苔原的各類植物群落,其間包含了溪流、森林、高山湖泊、高山草原等生態系,也因而提供動物豐富的食物來源以及多樣性的棲息環境,使得本區蘊育著豐富的野生動物種類。 最早在今雪霸國家公園範圍地區內進行陸域野生動物調查的是日本博物學者兼人類學者鹿野忠雄(Tadao Kano),他從1925年至1933年,前後8年間,足跡踏遍了雪山山脈與周邊山區,共進行了6次大調查,路線包括:雪山西北坡、雪山東向坡、由大甲溪上溯到雪山、由志佳陽上雪山,經雪山西稜下至大甲溪畔的烏來社以及縱走雪山山脈各峰(主峰往南的稜線),共計調查到的動物有:哺乳動物14科42種、鳥類35科94種、爬行類11科49種以及兩生類5科17種(內不含蝙蝠、遷移性鳥類與守宮類),1940年並將他在本區的調查以「福爾摩莎次高山的動物地理學研究」(Zoogeographical studies of the Tsugitaka mountains of Formosa)為名專書出版(Kano 1940)。
鹿野的調查之後一直到雪霸國家公園成立前,本區才再一次進行全面性包含哺乳動物相的資源調查,由當時台大動物系教授林曜松所主持的「雪山、大霸尖山地區動物生態資源先期調查研究」中,列出本區哺乳動物共32種(林曜松 1989)。在內政部營建署2002年出版的「台灣國家公園史」一書中,整理了當時6座國家公園內動物物種統計資料,其中雪霸國家公園哺乳類動物的種數32,為所有國家公園之冠。吳海音(2002)在探討雪霸與太魯閣國家公園生態廊道之目標物種認定報告書,則列出分布雪霸之哺乳動物共33種。
雪霸國家公園成立已超過25年,針對園區豐富的自然資源也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與調查,近年來翼手目動物調查工具與技術的改進,園區內乃增加了多筆蝙蝠物種的紀錄。現今雪霸國家公園的哺乳類動物共有8目20科62種,其中屬於台灣特有種計有6目10科24種。分別為翼手目10種:蹄鼻蝠科之台灣大、小蹄鼻蝠,及蝙蝠科之黃頸蝠、金芒管鼻蝠、台灣管鼻蝠、姬管鼻蝠、隱姬管鼻蝠、黃胸管鼻蝠、寬吻鼠耳蝠、台灣長耳蝠。鼩型目4種:鼹鼠科之台灣鼹鼠、鹿野氏鼹鼠;尖鼠科之台灣短尾鼩、台灣長尾鼩。囓齒目7種:鼠科之台灣森鼠、高山白腹鼠、台灣刺鼠;倉鼠科之台灣高山田鼠,及松鼠科之長吻松鼠、條紋松鼠、白面鼯鼠。靈長目1種:獼猴科的台灣獼猴。食肉目1種:貂科的台灣小黃鼠狼。偶蹄目1種:牛科的台灣野山羊。
以下針對歷年來雪霸國家公園地區的哺乳類動物資源做一個完整的資料彙整與介紹。
吻部較圓短,體毛長而柔軟,混有明顯光澤的長毛,背部毛質柔軟,毛尖端為赭黃色,基部呈深石板色。所以整個背部呈現一種均衡的紅褐色,而側腹則較淡,腹部為深灰石板色,在腰部附近夾雜著淺黃色區域。四肢為淺白色。尾部上面為灰暗,下方則較淺。雄性成體的平均體重為36.34.3公克;雌性成體的平均體重則為34.1...
背面暗灰褐色,無條紋,腹面及四肢內面為深栗色。部分地區松鼠族群腹部呈灰色不是紅栗色,另亦有些個體僅在四肢基部為紅色斑塊。尾毛黑褐色,先端灰褐色。頭軀幹長18.8至21.8公分,尾長18至20.2公分,體重150至500公克。
體背面包括頭、顏面及四肢,均呈暗灰褐色,體腹面包括四肢內側呈污黃色或橙黃色。在肛門附近有一赤 金秀色斑。耳殼背面白色。頭軀幹長17.6至23.5公分,尾長12至17.3公分。
頭軀幹長不超過14公分。背上3條黑色縱紋,中央條紋寬約0.4至0.5公分,由肩部延伸至尾,在冬毛時顏色會更淡而不明,體側另有灰黃色帶。整個背面為黃褐色,腹面則為灰白色,有些區域為灰褐色。尾為黑色,有灰褐色斑點散布著。頭軀幹長10.5至13.4公分,尾長9至11.2公分,體重40至85公克。
小型飛鼠,頭短,觸鬚長。耳殼基部處長有一叢柔軟黃褐的毛,前後肢之間有皮膚擴展之飛膜連結。體背面帶赤軟皮色,體腹面為淡黃色。頭軀幹長 17.8至26公分,尾長10.2至15.8公分。
台灣特有亞種。本種體型略大於白面鼯鼠。鬚黑,體背為紅褐色,間雜黑色毛,頭頂部具黑色毛,腹部淡黃褐色,尾與體背同色,末端黑褐色。飛膜由前肢擴展至後肢之髁關節。頭軀幹長45至50公分,尾長46至49公分,體重約1000至2500公克。
台灣特有種。體長35至43公分,尾長44至48公分。頭與體背面赤褐色,臉部及腹部為白色。頭大、臉圓、眼大,吻不突出。尾深褐色,先端黑色。飛膜由前肢擴展至後肢之髁關節。
頭圓、臉扁、額裸出,臉頰長有粗雜的長鬚。耳殼小,全身毛被厚且軟,呈羊毛狀。冬季顏色大抵為石板色,夏季則呈橄欖綠色。背面則褐色較顯出,腹面為濃灰白色,股間有明顯的紅棕色大斑。四肢下部顏色較黑,尾部末端顏色則亦為黑色。一般而言,雌猴體型較雄猴為小,顏色亦較淡,而年輕猴的背面則較近濃石板色。
背部為土色帶黃褐色,混有毛尖端帶黑色的毛,頭軀幹長35至38公分,顱骨全長8.3至9.3公分,後足長10.7至12公分,耳長(外側)8.3至10公分,尾長5至6公分。後肢較前肢長。眼睛的顏色呈黃棕色。齒式為2/1,0/0,3/2,3/3=28。
體細長,頭為圓錐狀,吻端尖,口腔沒有牙齒,舌頭為蠕蟲狀長。體上部和側面均有鱗片,而腹面及四肢內側面則裸露。鱗緣、鱗間、腹面及四肢內側均有散生赤褐色粗毛。軀幹中央的鱗片15至17列,為覆瓦狀排列。腹部裸露處呈淡紅色,雌雄靠近前肢的基部,都有一對小乳房。尾部為扁平,越至尾端越小且越尖。四肢短,具有力之五...
體似家貓而較大,體毛柔軟,背部為淺黃褐色,腹部為白色,由鼻側眼眶間至頭頂有2條灰白色黑邊縱帶,兩頰為白色並有4至5條黑褐色波狀紋。耳殼黑色,有塊白斑。身體、四肢及尾有若干鮮明黑色之圓斑,後頸及背部中央各有3至4條黑色縱帶,但在肩膀處斷開成好幾段。尾為頭軀幹長之半,在尾背則有圓斑連成15至18個半環帶...
體背面灰色,由口角至肩有顯著白紋,身體之毛極長,底端黑褐色,末端變為白色,質地粗硬,肛門腺發達。頭軀幹長36至45.7公分,尾長16.5至28公分,後足長7.8至9.5公分,體重1至4公斤。
頭、後頸、背、四肢下半部、尾為黑色或暗褐色,身體其他部位為淺褐色,下頜到胸部為鮮黃色,頭軀幹長45至65公分,尾長37至45公分,體重約2至3公斤。
體色由頭至尾包括四肢呈暗黃褐色,夏季時則較濃,且平地地區的黃褐體色比高海拔區的為鮮明,近黃棕色。腹部較淡,但背腹之間並無明顯的交界,喉部有白斑,但大小不一。雄獸頭軀幹長28至39公分,尾長15.5至21公分,體重650至820公克;雌獸頭軀幹長25至30.5公分,尾長13.3至16.4公分,體重36...
體型較白鼻心為小,吻長而突出,體色灰褐到黑褐色,腹部顏色較淡,尾巴蓬鬆,腳短,額前有一大塊黃白斑,頰部亦有白斑,頭後部往兩肩部到背部中央有一長白色縱帶。惟此帶個體變異多,有的只到兩肩中間部,最短甚至只達肩胛部。頭軀幹長33至43公分,尾長14.5至23公分,體重1至3公斤,具肛門腺。
本種又名果子狸,體長48至50公分,尾長37至41公分。頭部圓大。體色為黃灰褐色,頭頸部色較黑,由額頭至鼻端有一條明顯的白色縱帶,眼睛上下延伸至耳下的部分亦各有一塊白斑。身體略為肥胖,但四肢粗短有力。頭部大部分黑色,由額至鼻端有一明顯之白帶,寬約1公分,眼之周圍及顏面部之外圈亦為白色,後頸、肩、四肢...
體形碩壯大。四肢粗短,前肢爪較短,為黑色。肩部平坦,毛被粗黑。背上中央部毛質稍長。胸前有所謂的月輪,即二片白色弧形大斑,每片長約50㎝。
體型碩大,體長可達1.3公尺,體色灰黑。雄者的犬齒發達,俗稱獠牙,而雌者則不顯著。吻部長,鼻端為圓盤狀,頰部至頸部生有白色毛叢。幼豬體色黑褐,背上混有暗褐色不規則條紋。
體背部為暗黃褐色,吻和額部為暗褐色。額部內緣至角基內側有黑色條紋。上胸部和體側面為灰褐色,腹面則為白色,四肢為黑褐色。幼齡體背面有灰白色斑點。
水鹿為台灣最大鹿科動物。背部暗褐色,臀部與尾部腹面為白色,奔跑時尾巴揚起,有訊號功能。毛短而密,耳大而圓,喉部中央有一無毛的圓形腺體區域。雄鹿頸部和前胸有鬃毛,角大而結實,1歲時不分叉,2歲以後開始分叉,最後形成3叉,長度可達100公分。頭軀幹長162至246公分,尾長25至30公分,肩高102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