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環教推廣

臺灣鮭魚棲息於雪霸國家公園境內的武陵地區,主要是由大甲溪上游七家灣溪、高山溪、有勝溪所匯集而成的自然集水區;在水資源經營管理上,屬於大甲溪德基水庫集水區。

在生態系中,武陵環境中的陽光、空氣、水體、岩土及化學物質,繚繞於山澗,川息在河谷,孕育著依溪而生、親流而育的種種生物群集。藉著循環與移轉的能量與物質流動,串起了生物群集及與生物環境的互動,也構成了奔流脈動的溪流生態系。

七家灣溪流兩岸由砂岩與板岩組成能涵養出淺流、淺瀨、深流、深潭和岸邊緩流等多樣性的水域

臺灣鮭魚屬於狹溫性的冷水魚種,僅能存活於低溫的水域,對於水溫變化極敏感;牠們的攝食、代謝率、生殖週期和分佈範圍等,明顯受到水溫的控制和影響。七家灣溪水系其溪水冷洌而清澈,水溫終年約在3~20℃;臺灣鮭魚主要棲息在水溫低於17℃的河段。在歷史記錄上,臺灣鮭魚分佈區受限在七家灣溪、高山溪、有勝溪、司界蘭溪、南湖溪、合歡溪等大甲溪上游的主支流。這主要歸因於這些河段的水溫終年保有較低的水溫環境。

七家灣溪主支流屬於流水長年不斷的中高海拔溪流,其水體流量變化易受集中夏季的雨量影響,水位因而有冬枯夏豐的時節變換。七家灣溪水系流速快捷,水體溶氧量高,水質呈弱鹼性,是嗜高冷的水生動植物良好的棲息與生育地。在高度與坡度上,由於大甲溪在一千五百公尺至二千多公尺的上游高冷溪段中,仍然保有較為平緩的坡度,七家灣溪流兩岸由砂岩與板岩組成,河床甚少泥質;因此能涵養出淺流、淺瀨、深流、深潭和岸邊緩流等多樣性的水域,進而孕育出豐沛的水生昆蟲等食物資源。

生態系統結構圖

綜而言之,在氣候、水文與河谷地形的影響下,武陵溪流兼備較為穩定的水文變化、冷冽貧養的清流、多樣的流水型態、礫卵鑲嵌的底石、以及豐沛的水生昆蟲,因而適合臺灣鮭魚的生存,也形成其獨特的生態資源。

臺灣櫻花鉤吻鮭生態保護區

透過雪霸國家公園計畫(第三次通盤檢討)明定本區域應遵循相關原則:「本地為國寶魚臺灣櫻花鉤吻鮭生育地,應予嚴格保護」、瀕臨絕種或稀有動植物分布具有學術研究價值之生態資源須特加保護等保護管制原則,以維護臺灣櫻花鉤吻鮭及其生存棲地環境,以此達到確保生態體系之完整、保護珍稀及獨特之資源與景觀,提供長期學術研究使用、保全資源及提供高環境品質及維護文化歷史資產之永續等原則和目標。並依法配合保育計畫,參與多項保護區規劃、保護措施、保育教育等工作。

臺灣櫻花鉤吻鮭野生動物保護區

臺中縣政府86年10月01日86府農技字第261771號公告成立「櫻花鉤吻鮭野生動物保護區」。

臺中市政府110年11月17日府授農林字第1100297276號公告變更分區管制範圍及管制事項,並更名為「臺灣櫻花鉤吻鮭野生動物保護區」。

以大甲溪流域上游七家灣溪集水區為主,並以山稜、溪谷等自然地貌為界線,包括大甲溪事業區第24林班部分小班及25至37林班,以及武陵農場中、北谷,南邊以七家灣溪西岸,億年橋向西延伸之山稜線為界。依大甲溪事業區林班圖及地籍圖,包含七家灣段、七卡段、桃山段、武陵段、羅葉尾段部分土地、四季段部分土地及池有段之土地,面積計7,245.3公頃。

更多資訊請參考

 臺灣櫻花鉤吻鮭野生動物保護區範圍及管制事項

 臺灣櫻花鉤吻鮭野生動物保護區-自然保育網

七家灣溪重要濕地

七家灣溪重要濕地為雪霸國家公園中具重要價值之自然資源,經內政部於100年1月18日公告為國家級國家重要濕地,其公告範圍係參酌前臺中縣政府86年公告迄今之「臺灣櫻花鉤吻鮭野生動物保護區」範圍劃設,以大甲溪流域上游的七家灣溪集水區為主,以山稜、溪谷等自然地貌為界線,劃設面積約為7,124.7公頃。綜合考量臺灣櫻花鉤吻鮭棲地環境特性及保護區土地利用與管制現況,依據濕地保育法及「七家灣溪重要濕地(國家級)保育利用計畫」劃設功能分區,分為核心區、環境教育區及其他分區(一般管制區)。其範圍內孕育臺灣櫻花鉤吻鮭等物種,形成特殊的濕地生態系。

更多資訊請參考
七家灣溪重要濕地-濕地環境資料庫



棲地保育是復育臺灣櫻花鉤吻鮭族群的最主要之措施,因此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制定出一系列就地(In-Situ)及移地(Ex-Situ)保育策略。
 

計畫目標:

  1. 復原七家灣溪流域能夠健康並且自行繁衍族群。
  2. 復原大甲溪流域歷史曾經存在的三條流域能夠健康並且自行繁衍族群。
  3. 復原大甲溪上遊水系主支流曾經存在的歷史溪流族群。
  4. 推動環境教育,讓全民了解並共同維護生態棲地。
  5. 串聯政府各單位、社區、原住民部落及企業夥伴關係力量,推動保育及維護工作。府各單位、社區、原住民部落及企業夥伴關係力量,推動保育及維護工作。推動環境教育,讓全民了解並共同維護生態棲地。

就地保育工作方面,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協調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退輔會武陵農場、臺中市政府、德基水庫管理委員會等武陵地區其他相關機關,進行下列各項棲地復育工作:

高山溪與七家灣溪防砂壩改善工程
 防砂壩因為淤積,使得河床變寬,河水變淺,造成水溫變化劇烈,並直接阻隔鮭魚上溯活動空間。雪霸處透過水工模型試驗作為拆壩試驗依據,並且協調各主管機關,終於在1998年及2001年接連拆除高山溪4座防砂壩,提供鮭魚一個通行的廊道。後續監測發現除了棲地物理特性改變,棲地環境改善外,臺灣鮭魚的數量亦呈現正成長。故雪霸處自2008年即進行壩體改善評估,決定壩體改善順序,並進行2年壩體改善水工模型試驗,同時結合2005年開始辦理之武陵地區溪流長期監測整合型計畫(2005-2013),進行壩體改善前之棲地及生物等之監測;於2011年5月完成七家灣溪一號壩改善工程。壩體改善後之監測發現拆壩對於水棲昆蟲有影響,但範圍侷限在壩體下游,而水生昆蟲三個月後則逐漸恢復其數量,壩體改善對其他生物類群則影響不大。壩體改善後下游之鮭魚已可上溯至水溫較低之一號壩上游,於鮭魚繁殖應有正面之效益。

1號壩改善工程.JPG

復舊造林
 森林是水的故鄉,森林植被的穩定並且直接影響生物族群的興衰。武陵地區因長期農墾開發,造成水質劣化,土壤沖刷嚴重,影響溪流棲地環境。因此雪霸處積極與武陵農場協商,希望武陵農場加速轉型,以生態旅遊為主,逐年減少農墾作業,收回農地植樹造林。多年來亦持續在七家灣溪河岸邊及回收之廢耕地上,進行各項造林活動與計畫,種植楊梅、楓香、青楓、山枇杷、青剛櫟、山肉桂和台灣赤楠等多種原生植物,希望可以逐漸改變武陵地區河岸植被景觀。

在七家灣溪河岸邊及回收之廢耕地上,進行各項造林活動與計畫
徵收武陵地區8.1公頃土地
 除了上述造林工作外,雪霸處經內政部核准徵收武陵地區最後的8.1公頃私人土地,於2006年12月6日完成武陵地區徵收法定程序,土地登記移轉為雪霸處所管轄。至此,武陵農場內七家灣溪旁國寶魚重要棲息地內已經沒有任何高冷蔬菜種植。

徵收武陵地區8.1公頃土地昔日菜園及目前造林現況

                           8.1公頃目前造林現況                                                                8.1公頃昔日的菜園景觀

人工繁殖擴展棲息空間建立衛星族群
 由於天災及環境的變動,臺灣鮭魚的數量一直呈現不穩定的波動,因此在臺灣鮭魚的復育計畫中,透過人工方式復育、培育及放流鮭魚的措施,一直是作為族群維繫的重要工作。當時的人工繁殖工作,一方面是為了維持上游與支流族群的穩定,避免因天災侵襲而造成滅絕;另一方面亦是透過捕捉下游河段無法自行繁殖的成年個體,以人工復育方式來協助族群提高自我更新能力。此外,也讓台灣鮭魚在棲地尚未獲得完全改善的過渡期間,可以維持族群穩定。

透過人工方式復育培育.JPG

設立「臺灣櫻花鉤吻鮭生態中心」
 由於短期內完全執行七家灣溪流域之防砂壩改善工程尚有難度,適合的域外放流地點難尋且不易管理,加上颱風等天然災害造成鮭魚數量波動,為避免野外族群的滅絕等因素,促成「臺灣櫻花鉤吻鮭生態中心」的興建工作,於2005年興建完成,為國內首座國寶魚完全養殖及研究中心。

孵化暨馴餌系統獲發明專利.JPG生態中心係首創為保育瀕危魚類所建立的保育復育設施,涵蓋環境教育、學術研究及種源保存三大功能,其意涵說明建築不光是為人類所用,而是和環境調和、息息相關;同時代表臺灣鮭魚的復育成果,更是保育研究和環境教育思維的重要整合,呈現整體的生態概念內涵。

臺灣櫻花鉤吻鮭生態中心.JPG


設置鮭魚人工避難河道與生態工法興築護岸
 為了避免颱風天災帶來豪雨對鮭魚造成的威脅,雪霸處亦曾經在觀魚台、湧泉池等地區以及興建臺灣櫻花鉤吻鮭生態中心時,在合適地點設計人工避難河道。以工程方式,將深潭淤砂清除,以石頭堆砌成階梯狀和複式斷面,並建立穩定水流的引水道,作為鮭魚暫時的避難棲所。


此外,在修復七家灣溪靠近鮭魚生態中心附近的河岸時,為了避免鮭魚受困於河岸邊低漥處,也透過生態工法理念施作,設計潛箱等提供臺灣櫻花鉤吻鮭合適棲地。

移地保育的目的乃是在自然原生地以外的地方進行物種的保育,朝向發展移地的基因保存能力,以便保護物種免於全然絕滅,並在被要求及可能的情況下,補充或復育自然族群。

由於七家灣溪水系的臺灣櫻花鉤吻鮭族群具備自我維持族群數量的能力,不需再藉由放流養殖族群穩定野外數量。因此雪霸處自2000年以後開始逐漸將櫻花鉤吻鮭復育行動的重心由就地(In-Situ)保育移向移地(Ex-Situ)保育。首先將人工復育工作由以往幼魚放流提升至完全養殖階段,意即在生態中心完成臺灣鮭魚的完整生活史養殖過程;保留部份種源,大部分則放流至歷史溪流以建立衛星族群。

移地保育.JPG

2006年首先執行「送小櫻回家-臺灣櫻花鉤吻鮭重返歷史棲地放流作業」,將幼魚放流至司界蘭溪及南湖溪流域。其後陸續進行各歷史溪流放流作業,目前成果說明如下:

(一)伊卡丸溪2008年伊卡丸溪放流300尾。2000年放流15對23月齡鮭魚,2011年放流100尾。後續調查發現此區未能建立有效的衛星族群。

(二)羅葉尾溪2009年放流了150尾18月齡大的鮭魚;2010年5月放流 350 尾5月齡大的鮭魚,同年10月於更上游處放15對23月齡的亞成鮭。有勝溪下游於2022年放流500尾;2023年放流500尾。羅葉尾溪及有勝溪河道窄,族群數量易受氣候影響,變化大。

(三)樂山溪於2011年放流100尾;2013年放流150尾。後續調查無發現鮭魚蹤跡,推測樂山溪河段棲地較為破碎,無適合繁殖的緩流地形。

合歡溪放流

(四)合歡溪,原屬於臺灣櫻花鉤吻鮭棲息地且溪段無農業活動亦無農藥肥料的污染,為重點評估對象。雖然生物多樣性較七家灣溪少,但其個體數皆較七家灣溪觀魚台、羅葉尾溪多,可以穩定提供臺灣櫻花鉤吻鮭的食物來源。2017年開始放流工作,選定三個流放地點設為樣站(太陽城、華岡水源地、小嘆息灣)並進行監測。2017年900尾一齡魚;2018年放流3,000尾鮭魚;2019年2,400尾之零齡魚。族群數量增長快速,且範圍持續擴大,是重要的衛星族群。

(五)畢祿溪2021年於水文站放流300尾1齡鮭魚。數量穩定,可自行繁衍後代。

畢祿溪放流

(六)南湖溪2006年放流250尾,2007年放流315尾,但未能成為有效的衛星族群。2021年於上游溪段(南湖溪木屋)放流1300尾6月齡鮭魚。族群數量穩定,成功建立衛星族群。

南湖溪放流


(七)司界蘭溪過去曾經進行野生族群放流(吳祥堅,2000),但因當時人力資源等因素而無法持續性的調查與監測,難以評估放流的成效。2003年之後的調查,即沒有再發現到野生族群(曾晴賢,2003;黃沂訓,2006)。有系統規畫放流始於2006年放流250尾,2007年放流165尾,2009年放流100尾,2010年放流120尾及180尾。後續調查發現此區未能建立有效的衛星族群。2023年於志佳陽3.1K放流共1,000尾,放流成效頇更長時間監測追蹤。

(八)中央尖溪2023年放流1,000顆發眼卵階段之受精卵。2024調查數量19尾,將持續追蹤調查、監測際族群續存狀況。

持續追蹤調查監測際族群續存狀況.JPG

詳請參閱「113年臺灣櫻花鉤吻鮭族群數量、分布及明年預定工作」 https://www.spnp.gov.tw/News.aspx?n=14513&sms=12583

臺灣櫻花鉤吻鮭之保育成效良好、棲地復育佳,惟仍易受乾旱、颱風及豪雨等天然災害威脅,需密切注意棲地及溪流水溫變化,評估對整體族群之影響程度。2021年4月起之旱災及同年10月之颱風豪雨事件,導致族群數量較2020年大幅衰退39.5% ,損失群體無明顯差異,僅幼鮭略高。2023年達數量達1,8630尾,其中七家灣溪族群數量已大幅超越最大環境承載量(5,800尾),需持續監測及評估此變化對整體族群動態是否造成影響。

2024受0403花蓮強震及多起強烈颱風接連襲,導致2024年野外族群數量減少4.5%,但仍為歷年次高七家灣溪流域族群數量達8,818尾,其中一齡幼魚有3,235尾,二,齡中型成魚有3,795尾,三齡大型成魚則有1,788尾。


歷年七家灣溪流域臺灣櫻花鉤吻鮭族群數量90-11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