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出

臺灣鮭魚棲息於雪霸國家公園境內的武陵地區,主要是由大甲溪上游七家灣溪、高山溪、有勝溪所匯集而成的自然集水區;在水資源經營管理上,屬於大甲溪德基水庫集水區。

在生態系中,武陵環境中的陽光、空氣、水體、岩土及化學物質,繚繞於山澗,川息在河谷,孕育著依溪而生、親流而育的種種生物群集。藉著循環與移轉的能量與物質流動,串起了生物群集及與生物環境的互動,也構成了奔流脈動的溪流生態系。

臺灣鮭魚屬於狹溫性的冷水魚種,僅能存活於低溫的水域,對於水溫變化極敏感;牠們的攝食、代謝率、生殖週期和分佈範圍等,明顯受到水溫的控制和影響。七家灣溪水系其溪水冷洌而清澈,水溫終年約在3~20℃;臺灣鮭魚主要棲息在水溫低於17℃的河段。在歷史記錄上,臺灣鮭魚分佈區受限在七家灣溪、高山溪、有勝溪、司界蘭溪、南湖溪、合歡溪等大甲溪上游的主支流。這主要歸因於這些河段的水溫終年保有較低的水溫環境。

七家灣溪主支流屬於流水長年不斷的中高海拔溪流,其水體流量變化易受集中夏季的雨量影響,水位因而有冬枯夏豐的時節變換。七家灣溪水系流速快捷,水體溶氧量高,水質呈弱鹼性,是嗜高冷的水生動植物良好的棲息與生育地。在高度與坡度上,由於大甲溪在一千五百公尺至二千多公尺的上游高冷溪段中,仍然保有較為平緩的坡度,七家灣溪流兩岸由砂岩與板岩組成,河床甚少泥質;因此能涵養出淺流、淺瀨、深流、深潭和岸邊緩流等多樣性的水域,進而孕育出豐沛的水生昆蟲等食物資源。

綜而言之,在氣候、水文與河谷地形的影響下,武陵溪流兼備較為穩定的水文變化、冷冽貧養的清流、多樣的流水型態、礫卵鑲嵌的底石、以及豐沛的水生昆蟲,因而適合台灣鮭魚的生存,也形成其獨特的生態資源。

1997年9月13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十條及野生動物保育法施行細則第十二條核定「櫻花鉤吻鮭野生動物保護區保育計畫書」,作為保育國寶魚的上位計畫。

計畫目標

近程目標:三年內改善現有棲息環境,穩定鮭魚族群生態。

中程目標:六年內擴大棲地保護面積,增加鮭魚族群數量及其分布。

長程目標:鮭魚資源保護與永續經營管理。

保護區範圍及分區

保護區範圍以臺中市大甲溪流域上游七家灣溪集水區為主,並以山陵、溪谷等自然地貌為界線,包括大甲溪事業區二十四至三十七林班(扣除二十四林班之一至八小班)、以及武陵農場中、北谷,南邊於七家灣溪西岸以億年橋向西延伸之山陵線為界。保護區面積約為7,124.7公頃。綜合考量臺灣櫻花鉤吻鮭棲地環境特性及保護區土地利用與管制現況,本保護區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兩部分。

保護措施

櫻花鉤吻鮭野生動物保護區保育計畫之執行,需要各級政府部門之分工合作。為落實保育國寶魚的工作,保育計畫提出保護措施執行分工,俾做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林務局、水保局、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武陵農場、內政部營建署、德基水庫集水區管理委員會、臺中市政府等相關政府機關推動近、中、長程保護措施之執行依據。並依法配合保育計畫,參與多項保護區規劃、保護措施、保育教育等工作。

國家公園之規劃,係針對資源現況與未來發展,研擬適當之經營策略,一方面藉以確保國家公園內珍貴之自然及人文景觀;另一方面考量合理之環境承載力,妥適提供遊憩與教育研究之場所與機會。1992年7月1日雪霸國家公園成立,頒布《雪霸國家公園計畫》,將瀕臨絕種且珍貴的台灣櫻花鉤吻鮭及其棲息地等具保護價值之珍貴資源及資源敏感地區劃入雪霸國家公園範圍內,以達保育之目標。

雪霸國家公園計畫以「本地為國寶魚臺灣櫻花鉤吻鮭生育地,應予嚴格保護」、「動物資源:瀕臨絕種之台灣櫻花鉤吻鮭」等特殊性;並符合瀕臨絕種或稀有動植物分布、具有學術研究價值之生態資源須特加保護、局部生態環境已遭人力破壞,做適當治理後可觀察其復舊潛力等生態保護區劃設之條件,在1992年將臺灣櫻花鉤吻鮭及其棲地劃分為「臺灣櫻花鉤吻鮭生態保護區」,維護臺灣櫻花鉤吻鮭及其生存棲地環境。由此達到確保生態體系之完整、保護珍稀及獨特之資源與景觀,提供長期學術研究使用、保全資源及提供高環境品質及維護文化歷史資產之永續等原則和目標。

棲地保育是復育台灣櫻花鉤吻鮭族群的最主要之措施,因此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制定出一系列就地(In-Situ)及移地(Ex-Situ)保育策略。
 

計畫目標設定在未來20年(2020年)內達成下列3項目標:

  1. 復原七家灣溪及高山溪流域內健康且具有自我維持生殖能力的族群。
  2. 選擇七家灣溪以外適合溪段,建立2個獨立且自我維持生殖能力的台灣鮭魚族群。
  3. 復原台灣鮭魚族群曾經生存的大甲溪上游水系主支流之歷史棲地。

就地保育工作方面,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協調農委會、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退輔會武陵農場、台中市政府、德基水庫管理委員會等武陵地區其他相關機關,進行下列各項棲地復育工作:

高山溪與七家灣溪防砂壩改善工程
 防砂壩因為淤積,使得河床變寬,河水變淺,造成水溫變化劇烈,並直接阻隔鮭魚上溯活動空間。雪霸處透過水工模型試驗作為拆壩試驗依據,並且協調各主管機關,終於在1998年及2001年接連拆除高山溪4座防砂壩,提供鮭魚一個通行的廊道。後續監測發現除了棲地物理特性改變,棲地環境改善外,台灣鮭魚的數量亦呈現正成長。故雪霸處自2008年即進行壩體改善評估,決定壩體改善順序,並進行2年壩體改善水工模型試驗,同時結合2005年開始辦理之武陵地區溪流長期監測整合型計畫(2005-2013),進行壩體改善前之棲地及生物等之監測;於2011年5月完成七家灣溪一號壩改善工程。壩體改善後之監測發現拆壩對於水棲昆蟲有影響,但範圍侷限在壩體下游,而水生昆蟲三個月後則逐漸恢復其數量,壩體改善對其他生物類群則影響不大。壩體改善後下游之鮭魚已可上溯至水溫較低之一號壩上游,於鮭魚繁殖應有正面之效益。


復舊造林
 森林是水的故鄉,森林植被的穩定並且直接影響生物族群的興衰。武陵地區因長期農墾開發,造成水質劣化,土壤沖刷嚴重,影響溪流棲地環境。因此雪霸處積極與武陵農場協商,希望武陵農場加速轉型,以生態旅遊為主,逐年減少農墾作業,收回農地植樹造林。多年來亦持續在七家灣溪河岸邊及回收之廢耕地上,進行各項造林活動與計畫,種植楊梅、楓香、青楓、山枇杷、青剛櫟、山肉桂和台灣赤楠等多種原生植物,希望可以逐漸改變武陵地區河岸植被景觀。


徵收武陵地區8.1公頃土地
 除了上述造林工作外,雪霸處經內政部核准徵收武陵地區最後的8.1公頃私人土地,於2006年12月6日完成武陵地區徵收法定程序,土地登記移轉為雪霸處所管轄。至此,武陵農場內七家灣溪旁國寶魚重要棲息地內已經沒有任何高冷蔬菜種植。


人工繁殖擴展棲息空間建立衛星族群
 由於天災及環境的變動,台灣鮭魚的數量一直呈現不穩定的波動,因此在台灣鮭魚的復育計畫中,透過人工方式復育、培育及放流鮭魚的措施,一直是作為族群維繫的重要工作。當時的人工繁殖工作,一方面是為了維持上游與支流族群的穩定,避免因天災侵襲而造成滅絕;另一方面亦是透過捕捉下游河段無法自行繁殖的成年個體,以人工復育方式來協助族群提高自我更新能力。此外,也讓台灣鮭魚在棲地尚未獲得完全改善的過渡期間,可以維持族群穩定。

設立「台灣櫻花鉤吻鮭生態中心」
 由於短期內完全執行七家灣溪流域之防砂壩改善工程尚有難度,適合的域外放流地點難尋且不易管理,加上颱風等天然災害造成鮭魚數量波動,為避免野外族群的滅絕等因素,促成「台灣櫻花鉤吻鮭生態中心」的興建工作,於2005年興建完成,為國內首座國寶魚完全養殖及研究中心。


生態中心係首創為保育瀕危魚類所建立的保育復育設施,涵蓋環境教育、學術研究及種源保存三大功能,其意涵說明建築不光是為人類所用,而是和環境調和、息息相關;同時代表台灣鮭魚的復育成果,更是保育研究和環境教育思維的重要整合,呈現整體的生態概念內涵。


設置鮭魚人工避難河道與生態工法興築護岸
 為了避免颱風天災帶來豪雨對鮭魚造成的威脅,雪霸處亦曾經在觀魚台、湧泉池等地區以及興建台灣櫻花鉤吻鮭生態中心時,在合適地點設計人工避難河道。以工程方式,將深潭淤砂清除,以石頭堆砌成階梯狀和複式斷面,並建立穩定水流的引水道,作為鮭魚暫時的避難棲所。

此外,在修復七家灣溪靠近鮭魚生態中心附近的河岸時,為了避免鮭魚受困於河岸邊低漥處,也透過生態工法理念施作,設計潛箱等提供台灣櫻花鉤吻鮭合適棲地。

移地保育的目的乃是在自然原生地以外的地方進行物種的保育,朝向發展移地的基因保存能力,以便保護物種免於全然絕滅,並在被要求及可能的情況下,補充或復育自然族群。

由於七家灣溪水系的台灣櫻花鉤吻鮭族群具備自我維持族群數量的能力,不需再藉由放流養殖族群穩定野外數量。因此雪霸處自2000年以後開始逐漸將櫻花鉤吻鮭復育行動的重心由就地(In-Situ)保育移向移地(Ex-Situ)保育。首先將人工復育工作由以往幼魚放流提升至完全養殖階段,意即在生態中心完成台灣鮭魚的完整生活史養殖過程;保留部份種源,大部分則放流至歷史溪流以建立衛星族群。

2006年,首先執行「送小櫻回家-台灣櫻花鉤吻鮭重返歷史棲地放流作業」,將幼魚放流至司界蘭溪及南湖溪流域。2006年至2008累計放流共1500尾,不過調查僅發現少部分族群活存。2009年,為減少颱風洪水對於放流族群的影響,改變以往放流至主流的策略,以放流至有勝溪最上游的支流和司界蘭溪的小溪溝為主。經過莫拉克颱風侵襲考驗後,放流250尾至少仍有103尾存活,顯見選擇受洪水影響較小的支流,放流族群之活存率較高。在羅葉尾溪於2009及2010年放流的櫻花鉤吻鮭迄今,目前野外族群量555尾,成為健康且能自我繁衍的衛星族群;樂山溪於2011年11月第一次放流100尾、2013年11月又放流150尾及2014年10月放流34尾,於2016年9月野外鮭魚各體發現231尾;志樂溪於2015年11月第一次放流18尾,2016年9月記錄的個體則有7尾,皆為放流所存活下來的大型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