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環教推廣

臺灣櫻花鉤吻鮭環境教育,遵循「全球生態思考,台灣在地行動」環境哲學理念。在宗旨上,在於瞭解、關懷、愛護台灣鮭魚;在本質上,其具有科技整合及民眾參與等環境教育特性與理念;在內涵上,則是我們學習生物多樣性及棲地生態保育內涵概念的典範題材。藉以增進民眾認識臺灣櫻花鉤吻鮭的資源特色、感受鮭魚的生存危機、瞭解鮭魚的保育原理,並參與鮭魚的保育行動。

臺灣鮭魚指標著生物多樣性中內涵的物種、遺傳、生態系統、棲地及其關連的人類文化。在全球氣候變遷及人為介入干擾下,臺灣的自然生態環境面臨著積重難返的衝擊,擾動鮭魚的生存與棲地環境的破壞。臺灣鮭魚的瀕危,即是反映出臺灣森林溪流生態系統問題、集水區的人類生態文化變遷,甚至是全球環境的生態課題。

臺灣鮭魚關連的思維方向觀與內涵概念發展
近半世紀來,政府與學者關注臺灣鮭魚的焦點,逐漸從種源分類、物種遺傳鑑別,擴展到種群復育、棲地生態保育等經營管理。值得肯定的是,多年來臺灣櫻花鉤吻鮭在政府相關法令(如文化資產保存法、野生動物保育法、國家公園法等)的多重保護下,已建立尊重生命、河流生態倫理與環境立法的典範。2010年,臺灣《環境教育法》三讀通過,更確立了教育行動在環境生態保護中的永續與深根角色。

臺灣鮭魚棲息的森林溪流,在自然變因及人為干擾交替影響下,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臺灣櫻花鉤吻鮭的復育,涉及諸多層面的環境生態管理,宜以宏觀的環境生態思考「界-面-線-點-心」,整合推動河溪集水區的保育治理。臺灣鮭魚的生態保育及環境教育,同樣透過生態系統的整合思維,從方位、方法、方向、方式進行臺灣鮭魚的生態保育:以「永續發展為視界」、「生態系統為層面」、「河溪水系為動線」、「保育物種為焦點」、「環境教育為關心」,保育臺灣鮭魚和經營管理其生活之棲地。

臺灣櫻花鉤吻鮭保育

臺灣鮭魚環境教育,係因應灣鮭魚環境教育課題而發展之規劃及對策。引導與教化人們對其種群、棲地生態復育之環境關懷而實施的教育歷程;其可透過探索、瞭解、讚賞、迴響、連結等方式進行。回顧保育半世紀的臺灣櫻花鉤吻鮭,各種環境教育參與者持續從不同層面參與相關的經營管理、生態保育、學術研究、環境教育等工作;奠定了灣櫻花鉤吻鮭自然生態與人文歷史等環境資源的基礎資料。因此,生態資訊整合和環境教育平台推廣與建置是保育、研究、教育臺灣鮭魚的里程碑,亦是新的起點。

生態資訊整合及環境教育平台建置,即建構灣櫻花鉤吻鮭生態資訊的交流網絡。生態資訊整合以生態概念為基礎,透過數位典藏導向、生態藝術表現、環境教育轉化、文化創意包裝等過程,系統性的再生和活化灣鮭魚豐沛的生態資料,成為永續性之國家資產。進而透過資訊公開,共享於環境教育平台之上,提供全民參與。這些概念、知識、資訊、資源相互加值和流動的效果,將強化臺灣鮭魚保育教育推廣之幅度與深度。

無論是政府機關、專家學者、研究單位、民間團體或個人,均可透過環境教育平台獲得完整之灣鮭魚生態資訊,建構適宜生態概念,進而提升環境素養和生態思維,拓展自然資源經營管理的宏觀視野,增進台灣鮭魚生態保育及教育工作的推動。

臺灣鮭魚生態資訊整合及環境教育平臺

灣櫻花鉤吻鮭環境教育綱領主要依據中華民國《環境教育法》及《國家公園法》之相關重要條文及要旨進行建構。其宗旨是經由環境教育的過程促進國民瞭解個人及社會與國家公園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增進全民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國家公園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促進社會正義,培養環境公民與環境學習社群,進而維護國家公園自然與人文環境的生態平衡及環境品質,以達到物種與河溪棲地的永續利用。

建構臺灣櫻花鉤吻鮭環境教育綱領,俾便後續相關單位進行鮭魚環境教育課程架構、課程內容、教學輔助教材及相關教學媒體開發編製依據及環境教育行動方案之落實。環境教育學習者藉由環境教育綱領,擬定重要之認知學習目標,亦有助於對臺灣櫻花鉤吻鮭環境生態議題的溝通與協調。因此,藉由臺灣櫻花鉤吻鮭環境教育綱領的建構,可澄清參與者概念迷思之處,且有助於政府、學術團體、學校、民間團體等,加速有關生態保育及環境教育的各項工作,以早日落實於各級學校及各社會階層。

綱領一:孑遺的國寶 - 臺灣櫻花鉤吻鮭
 臺灣櫻花鉤吻鮭是地球自然孑遺的野生物資源;是臺灣的國寶魚,也是溪流環境的生物指標、以及野生動物的保育標竿。

綱領二:整合學校及社會教育等兩種國家公園環境教育管道
 臺灣櫻花鉤吻鮭其環境教育推動可結合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等管道整合推動。

綱領三:發展三種臺灣櫻花鉤吻鮭環境教育思維向度
 臺灣櫻花鉤吻鮭環境教育可從「教育有關環境(about)」、「從環境中教育(in)」、「為環境而教育(for)」等教育向度切入。

綱領四:建構四大臺灣櫻花鉤吻鮭環境教育知識概念
 臺灣櫻花鉤吻鮭環境教育內容認知領域之教學,應涵括環境資源、環境變遷、環境生態及生態管理等概念。

綱領五:培植五項臺灣櫻花鉤吻鮭環境教育素養
 臺灣櫻花鉤吻鮭環境教育宗旨在於培養具環境素養之公民,其五項教育素養為覺知、知識、態度、技能與行動。

綱領六:發揮六類環境教育參與者角色功能
 臺灣櫻花鉤吻鮭環境教育之有效推動,有賴包括雪霸處、臺中市政府、武陵農場、農委會等相關政府機關、學校單位、專家學者、解說志工、民間團體及社區民眾等參與者建立夥伴關係與協同合作。

綱領七:落實臺灣櫻花鉤吻鮭環境教育七大行動方案
 行動方案一:
 依據《環境教育法》諮詢國家公園署(建議設立環境教育推動小組)指定環境教育負責單位,辦理環境教育之規劃、宣導、推動、輔導、獎勵及評鑑相關事項。

行動方案二:
 依據《國家公園法》暨《環境教育法》訂定臺灣櫻花鉤吻鮭環境教育整體發展定位與行動綱領。

行動方案三:
 依據《環境教育法》及臺灣櫻花鉤吻鮭環境教育行動綱領,辦理相關環境教育人員之訓練、環境講習或認證。

行動方案四:
 整合規畫具有特色之環境教育設施及資源,建立環境教育平台,提供完整保育研究及解說教育資訊與資源。

行動方案五:
 結合雪霸國家公園及在地社區學校資源,設置武陵地區環境教育基地,鼓勵、協助武陵地區鄰近在地學校對社區居民、學校師生、參訪者等,進行環境教育。

行動方案六:
 以雪霸國家公園及武陵地區鄰近在地學校為優先環境教育基地,分析有關境教育議題,並研訂相關之環境學習課程與教材,以實施多元教育活動與交流。

行動方案七:
 以環境教育平台應用生態訊整合資源,強化臺灣櫻花鉤吻鮭意象型塑、數位環境學習及相關資訊公開交流。

臺灣櫻花鉤吻鮭環境教育活動透過分齡分眾設計,讓不同年齡層的民眾深入了解其生態習性、復育過程與生存挑戰。暑期在觀魚台提供60天的定點解說服務,使遊客能近距離觀察鮭魚的自然生態。學校環境教育課程「櫻花鉤吻鮭生態總動員」則透過互動學習,提升學生對保育議題的認識。

此外,一般遊客可參與「鮭魚123體驗活動」,透過遊戲與模擬,認識櫻花鉤吻鮭的成長歷程。「七家灣溪濕地生態定向體驗活動」則帶領民眾親身探索其棲地環境,加深環境保護意識。和平國小的小小解說員負責鮭魚生態館導覽,培養在地兒童的解說能力。「鮭去來辭」紙芝居故事展演,則以生動故事吸引親子家庭參與。

為提升公務機關對保育的認識,「阿鮭的夢想」環境教育課程結合專業知識與精彩布袋戲讓參與課程者加深印象。此外,青少年營隊提供復育工作體驗,讓學員深入了解鮭魚保育的重要性。透過這些活動,提升了民眾的環境素養,也促進了櫻花鉤吻鮭的保育行動。

1.每年暑假觀魚台定點解說服務(60天)

2.學校環境教育課程-櫻花鉤吻鮭生態總動員

3.一般遊客的鮭魚123體驗活動

4.七家灣溪濕地生態定向體驗活動

5.和平國小小小解說員鮭魚生態館導覽服務

6.鮭去來辭-紙芝居故事展演

7.機關環境教育課程-阿鮭的夢想

8.青少年營隊-探索櫻花鉤吻鮭的復育工作體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