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出

五峰鄉境內的「白蘭部落」,海拔高約1,200 公尺,為前往觀霧遊憩區的南清公路(122 縣道)周邊,由南清公路35.5公里、42.5公里及50.4公里處分別有3條鄉道銜接白蘭部落產業道路(隘蘭聯絡道路)。

部落位於以溫泉和張學良故居為主要觀光遊憩資源的清泉地區,由道路視野開闊地點可眺及上坪溪蜿蜒的河谷,青翠的山巒。

白蘭部落距離臺北都會區車程約2.5小時,距離新竹科學園區約1.5小時;相對於臺中、苗栗地區的距離也大致相同,交通時程在一般大眾可接受範圍內,吸引中北部遊客前來踏青賞遊生態景致。

白蘭部落為崇山峻嶺環繞的傳統泰雅族部落,僅有少部分的客家、閩南及阿美族。多散居在道路沿線,非人口集中的部落形式。

部落周邊群山環繞,水氣充沛,風起雲湧,山嵐變幻之際,宛如處在飄渺的仙境當中。尤其以水氣足、氣溫低時,更是觀賞雲海的最佳時機。

鄰近的比林山、鵝公髻山、鳥嘴山(海拔1,551公尺)、大窩山(海拔1,642公尺)等都為頗富盛名的登山路線,具有發展生態旅遊的潛力。一般遊客習於先登鳥嘴山後,再沿著稜線山路走到大窩山。

部落周邊生物多樣性相當豐富、有著涓涓細流的白蘭溪,孕育出繁複的動植物生態,清晨午後蟲鳴鳥叫不絕於耳,夜晚可傾聽青蛙與昆蟲競逐的交響樂聲,初夏夜晚可與提燈的小精靈螢火蟲共譜夜未眠的浪漫,也是吸引遊客前來駐足攬勝的自然佳園。

植被以果園、竹林、人工林為主,僅有少數次生林。產業除部份居民經營民宿、露營場外,大部分居民從事高冷蔬菜種植,為農政單位規劃成高冷蔬果專業區。其間尚生產水蜜桃、甜柿、獼猴桃及段木香菇的培育。

  • 景點介紹

    ⊙白蘭部落蔬果產期

    部落環境優雅,氣溫適中,成為栽種各類高經濟農作物的地區,具有相當知名度,每逢盛產期,為遊客走訪山水及嚐鮮的熱門觀光資源。

    1.花季--元月至3月 2.桂竹筍--3~4月      3.水蜜桃--6~8月

    4.加州李--6~8月      5.夏季高冷蔬菜--6~10月        6.新世紀梨--8~10月

    7.奇異果--11~12月  8.日本甜柿--11~12月      9.雪蓮藷--11~2月

    ⊙石頭自然生態步道

    白蘭部落的「石頭自然生態步道」全長約1,150公尺左右,是部落祖先歷經長久歲月「走」出來的一條山徑,具有遷徒、探親、狩獵、採集甚至戰爭的功能。昔時古道尚可連接觀霧、南庄、泰安、竹東等地區,但晚近因受定耕定居及交通便利的影響而趨於沒落。

    近年來在雪霸國家公園生態旅遊培力下,結合社區力量共同整修局部路段,使得步道沿途嶙峋、奇特的石塊、豐富的自然生態和人文屐痕得以重見天日,並成為部落開展生態旅遊,活絡地方產業的契機。

    區內「盼君女石像」、「戀人的穴居及女人的淚珠」等奇石都流傳著一段令人神傷的愛情故事,供遊客抒發想像,增添旅遊情趣。

    ⊙盼君女石像、戀人的穴居及女人的淚珠

    相傳古時候有一對熱戀的情人,因屬近親的表兄妹關係,部落與雙方家長皆反對他們在一起,否則會給部落帶來災難。兩位戀人無奈私訂終身,並逃離部落到一處人煙罕至的石林裡,冀求長相廝守。

    不料情郎在出外狩獵時遭部落巡查人員捉回,這位癡情少女每天苦守情人歸來,終日以淚洗面,不知經過多少憂傷歲月的鵠候,不唯感動了附近的叢林鳥獸,也感動了天地,終於化為一尊石像,留給後世泰雅子民無限的追思。位於「盼君女石像」附近有一巨大的石穴,相傳為那對戀人棲身的處所,地上兩粒鐘乳石即為久候情郎不歸的癡情少女所累積的淚珠。

  • 照片

    白蘭產業道路上視野良好的觀景涼亭

    白蘭產業道路岔路口旁木杵造型的指標

    白蘭部落在薄霧飄渺中的入口處牌樓

    白蘭部落周邊森林物種豐富

    白蘭溪古道入口

    石頭步道是部落祖先歷經長久歲月走出來的山徑

    往白蘭產業道路上遠眺上坪溪及花園部落

    幽靜且人車稀疏的白蘭產業道路

    盼君女石像及女人的淚珠傳說

    部落盛產竹子並應用於特色料理

    蓪草是早期製紙的原料,觀霧周邊部落出產之蓪草品質良好

    篝火屋為白蘭部落重要特色建築

    鵝公髻山登山步道入口

    鵝公髻山登山步道入口牌示

  • 自行開車

    國道3號-竹東(芎林)交流道下-縣道120線-縣道123線-縣道-線道122線(南清公路)往五峰、觀霧方向-於50.5公里處循指標右轉可抵白蘭部落。

  • 地理位置
  • 螢火蟲小旅行

    第一天
    集合出發 → 清泉部落巡禮 → 午餐 → 石頭生態步道巡禮 → 民宿Check-in → 手作竹餐具 → 晚餐 → 夜間賞螢 → 民宿休息/晚安

    第二天
    早餐 → 食農體驗【自己的午餐自己採】→ 泰雅篝火屋【竹串烤肉體驗】→ 午餐 → 分享茶會 → 賦歸

  • 玩不玩小旅行

    第一天
    清泉部落巡禮 → 午餐 → 白蘭部落石頭生態步道巡禮 → 民宿Check-in → 晚餐 → 部落晚會 → 民宿休息/晚安

    第二天
    早餐 → 文化體驗【部落美食DIY】 → 午餐 → 文化體驗【陷阱體驗】 → 體驗回饋分享 → 賦歸

  • (1)生態旅遊是負責任的旅遊,為愛護地球環境,力行環保,落實生態旅遊精神,減少使用一次性物品,全程不提供拋棄式用品及瓶裝水,請務必自備:水壺、環保筷、盥洗用品(毛巾、牙刷、牙膏)、拖鞋,及可重複使用之雨具等。

    (2)請穿著戶外活動衣物(長褲)及鞋,自備個人藥品、健保卡、身分證、太陽眼鏡、換洗衣物、遮陽帽必備、手電筒、雨具、防蚊設施、暈車藥,可自行斟酌攜帶望遠鏡、相機。野外活動勿穿著拖鞋、涼鞋。

    (3)在部落旅遊期間,請遵守部落族人指示的規矩或禁忌。

為保存觀霧地區部落傳統飲食慣習,傳承在地餐飲文化,雪霸國家公園與白蘭部落合作,透過座談、討論方式,認識部落傳統飲食並建立在地泰雅飲食資料庫;計畫同時透過泰雅族傳統工藝製作食器,保存部落傳統工藝,並透過傳統飲食創意研發,保存泰雅祖先智慧,提昇烹飪技藝,創造優質生態旅遊服務。

一、透過座談、討論方式,認識部落傳統飲食
以「部落歷史與文化」、「原生動植物樣性及傳統應用」、「部落生活與文化」、「泰雅編織與飲食文化」、「部落社會與家族生活」五大主題召開部落說明會,透過多位耆老口述歷史,並由在地青年提問、紀錄到資料整理及翻譯,透過過程讓族人更加深入認識家鄉,也保存部落重要文化資料。

泰雅編織與飲食文化座談會


部落歷史與文化座談會

原生動植物樣性及傳統應用座談會


二、透過泰雅族傳統工藝製作食器,保存部落傳統工藝
族人透過訪談耆老,了解「泰雅竹筒菜罐」的種類、材料、製作方式及用途等,並透過課程設計讓族人親自體驗及製作屬於自己的「泰雅竹筒菜罐」。

泰雅族傳統工藝製作食器竹筒菜罐成果照


三、透過傳統飲食創意研發,保存泰雅祖先智慧
(一)發酵肉(Zkani’)及醃肉(Tmmyan’)為白蘭部落傳統料理,透過竹筒便當料理飲食介紹及實作課程,讓族人學習’傳統料理的製作方式,並培養部落婦女擔任講師,傳承傳統泰雅飲食文化。
(二)藉由課程活動探討童年時期最懷念的傳統美食,並從主食、肉食、蔬食、調味料等面向探討泰雅傳統飲食樣性及意涵,同時培養部落青年擔任講師,傳承泰雅飲食文化。

婦女教授醃肉(Tmmyan’)傳統料理

學員製作傳統料理


四、當『傳統』遇上『創新』,泰雅飲食應用實作
由講師教授在地可食植物、原生植物、野外求生可食植物、香草植物,探討各種植物在泰雅日常生活之應用情形,並進而將植物應用於創意料理製作,研發出「魚腥草拌飯」、「昭和太陽捲」、「雷公根酥餅」、「魚腥草涼糕」、「車前草醋梅凍」等泰雅創意料理。

婦女擔任泰雅飲食講師群    

婦女示範雷公根酥餅製作方式

課程全體合照

泰雅創意料理-魚腥草拌飯

泰雅創意料理-雷公根酥餅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多年來持續在部落周邊推動生態旅遊培力業務,自109年起,為由下而上深耕在地,鼓勵部落成員參與公共事務,開始採「部落自主提案」方式進行,由部落族人提案計畫主題,並與本處共同企劃、招募人員到執行計畫內容。

「部落野蜂復育計畫」

是雪霸生態旅遊培力部落自主提案的第1個計畫,最初是由新竹五峰鄉桃山國小退休主任張秋生所提出,希望透過誘養野蜂復振泰雅族傳統文化慣習,重拾古早誘養野蜂的生活智慧。

他在回顧中提到:「野蜂誘養的初想,腦中想的是要做老人家生活智慧的傳承,他想要復育的不只有土蜂,還有老人家的生活氣味」。

在張主任小時候,大人會把已老舊不堪使用的織布經卷或木蒸桶,將口封起來掛在屋簷下,不久就會有蜂蜜吃,小時候只要天冷、穿長袖時就會有蜂蜜可吃,是一種甜蜜的兒時記憶。

泰雅族傳統上有「分享」的精神,如果明天採蜜,左鄰右舍就會留下來幫忙採蜜,分著大家吃。

因此在部落推動「野蜂復育」,除了販售蜂蜜的經濟收益,更可以結合文創與文化,將三級產業帶入在地經營,並讓族人學習傳統精神與價值。

計畫初期從研究誘養資材說明及製作開始,族人親手為野蜂打造家園,並由尖石鄉泰雅原住民養蜂專家葉維明擔任「野蜂培育與管理」課程講師,帶著族人到每戶人家尋找適合蜂群生活的地點,並在之後課程,透過多元、跨機關、與民間養蜂團體合作等方式,讓部落居民跟各領域專家互動學習。

計畫輔導部落實際進行誘養野蜂,藉此指標物種保育推展友善環境、生態保育的觀念與知能,並奠定部落生態旅遊的根基。期盼透過養蜂活動讓部落居民重新檢視自己生活的環境,重建早期原住民部落跟野蜂之間的生活樣貌,並希望能訓練部落族人自主導覽解說,宣導環境教育理念。也期盼透過箱養蜜蜂的活動,喚起部落族人愛惜及重視生態環境、認識及珍惜蜜蜂對友善環境的功能,落實生態保育的實際行動。